报纸杂志整天说着经济形势 什么我国经济增长强劲、美国经济疲软等等 我们也常说 你有点经济头脑好不好?或者这么做经济又实惠。那么 究竟什么是经济学呢?经济到底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本章就先给你扫扫盲 让你对经济学有个基本的认识。

▲经世济民:经济学到底讲什么

人类社会的核心就是经济 我们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和经济挂钩的 小孩要算着他口袋里的零花钱 工薪阶层要根据一个月的收入来选择适当的消费 创业的人要考虑选择什么行业 怎样获得投资等等。现在的社会里 我们没法离开经济生活 现在无疑就是“经济学的帝国主义时代” 生活中的行为几乎都可以用经济学来分析。经济学的作用就是解释世事。经济学能够解决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你相信吗?不信的话 我们就从经济学是什么、研究什么等方面来看看它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人活着就有欲望 欲望的意思就是“想要” 比如饿了想要吃饭 渴了想要喝水 想有安全的感觉 想与人交往 想被人尊敬 还想要干出点名堂来等 这些都是欲望。古人常说 欲壑难填 就是指人的欲望是不容易满足的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从前有一个故事:

齐国有个女儿 有两家男子同时来求婚。东家的男子长得丑但是很有钱 西家的男子长得俊美但是很穷。父母犹豫不决 便征询女儿 要她自己决定愿意嫁给谁要是难于启齿 不便明说 就袒露一只胳膊的方式 让父母知道她的意思。女儿便袒露出两只胳膊。父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其原因。女儿说:“想在东家吃饭 在西家住宿。”这就是东食西宿这个成语的由来 这个故事揭示了人们总是贪得无厌 希望得到更多的东西 欲望的最显著特征是无穷大 当一个人的愿望得到满足之后 他肯定不会就此打住 而是会立即生出新的、更大的欲望来。欲望太大了 必然就不能全部得到满足。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状态 就叫“痛苦”。所以 有了欲望 就要想办法满足 否则就会陷入痛苦之中。

经济学产生之后 欲望便不再被视作可耻的东西 而认为是人的本性所在。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 是人类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 也就是:人类怎样才能更快乐 更幸福!说白了 也就是怎么满足人的欲望 经济学则把欲望这种东西显性化了 直接用金钱或者说资源来衡量。那什么是资源呢?

要满足欲望就得有满足的手段 经济学把满足人的欲望的手段 叫“资源”。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 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如果你想得到一样东西 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表现在现代社会 那就是为了维持你的生活 你必须努力工作以赚取金钱 这样才能用钱来买到你想要的东西。说白了 怎么赚钱、怎么花钱这些跟钱打交道的事情都跟经济学有关系。

另一方面 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 因为毕竟有些东西是有限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无所顾忌的用水、用电?为什么市场上的白菜土豆有时多有时少?这些作为我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东西都是有限的 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广而言之 连我们自身所能提供的劳动力、还有用作生产基础的原料和土地等等生产资料 都是有限的。把这些东西统一取个名字 就叫做“资源” 资源是有限的 可是谁都想要拥有资源 那么如何分配资源便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那么经济学站出来了 它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资源的特点跟欲望相反 跟人的无穷的欲望比起来 资源总是显得不够 经济学家把资源的这个特点叫做“稀缺”。每个人都面临稀缺问题。穷人的稀缺问题就是缺钱 富人也有稀缺问题 比如想想活得更长久或者生活中有更多的闲暇 也就是说时间这个资源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稀缺的。每个社会也都面临稀缺问题 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美国是最富裕的国家 难道美国人就不想更安全、更强大了吗?当然不是。所以 稀缺是普遍现象。

欲望人人有 而且还会膨胀 但是资源却是稀缺的 满足欲望的手段没有那么多 所以 痛苦是必然的。古人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禁欲 压抑人的欲望 让欲望和资源相接近。可是现代社会不这样痛苦的解决 现在解决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 却是发展生产 缓解稀缺 这就需要经济学来出谋划策了。

经济学的英语Economics是由希腊文而来 意思是家庭、家族、财产权以及法律 从逐字上来看是指家族管理或是政府的管理。一般经济学的教材都会开宗明义地讲 经济学就是选择和资源配置的学问。说具体一点 就是个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选择 以及这些选择会使社会资源如何配置的学问。资源配置直接来源于资源稀缺与欲望无穷的永恒矛盾 所以资源配置非常重要 而且永远都存在如何更好配置的问题。经济学就是关于资源如何配置的学问。配置 就是放;资源配置 就是把资源放到哪里去。

斯密在他的教材里 通过美国汽车工业历史的演变 给出了经济学的定义 即经济学研究消费者行为 研究生产者行为 也研究政府经济政策问题。

先来说说经济学怎么研究消费者。我们都是消费者 我们赚钱是为了花钱 那么在一生中 我们的消费行为是怎么样的呢?经济学告诉我们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来决定消费 多挣多花 少争少花 这是最简单的道理。经济学还告诉我们 不要看今天赚了多少钱 而要在一生的时间跨度内来看收入和消费 现在年轻力壮 争的多花的少 但是要想到老了退休了那天是没有收入的 所以定要未雨绸缪给自己留点后路 不要等到老时不名一文 那样的下场可不好。经济学还告诉我们 其实也不必拘泥于按收入来安排消费 只要有实力。你也可以透支一下未来 借款消费 只要你能够在将来还上就可以了。同样的 挣的钱也不必全花出去 有多少用于消费有多少用于储蓄 这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消费也有一些特点 比如古人常说的 “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就是说消费是有惯性的 一时半会儿还改不过来。这些都是经济学研究消费时涉及的问题 看看 真的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吧!

经济学也研究生产者。因为欲望太大 而资源又总是那么稀缺 它永远比欲望要求的少 即使再怎么发展生产 也并不是所有欲望都能得到满足 而只能满足一部分。那人类就要决定让哪些欲望得到满足 哪些欲望不得到满足 至少是暂时不能满足。也就是说决定生产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这三个问题合起来 就是经济学著名的“资源配置”问题。

生产什么 就意味着让什么欲望得到满足。比如生产粮食 就是为了让吃的欲望得到满足。因为资源稀缺 不可能什么都生产 所以 生产一种东西 就意味着放弃另外的东西。你有一张白纸 如果用来折纸鹤 就不能再画成水彩画挂在墙上了。还比如一亩地 种了玉米就不能同时再种水稻。这都是关于“生产什么”的问题 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怎么生产也就是如何生产的问题。生产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比如同样是一个杯子 可以是流水线统一制作的玻璃杯 也可能是手工制作的陶瓷杯 那么哪一种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呢?哪一种更有效率、事半功倍呢?对企业来说 赚钱才是硬道理。这个说明 用什么方式生产是很重要的 需要仔细考量 做出抉择 经济学家把这叫“如何生产”。

东西生产出来以后 就该让它去满足人的欲望了。但是怎么把东西分到每个人手里呢?要靠规则。规则怎么定?说白了就是价格问题 是谁出价高就给谁 类似于拍卖?还是谁权力大就给谁?价格是最直接的分配方式 但是却不一定是合理的或者说是公平的 所以还有一个为谁生产、如何分配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这些问题的核心思想是讲求效率 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经济学效率的含义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 如果想让某个社会成员变得更好 就只能让其他某个成员的状况变得比现在差。这个状态很像“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只有达到有效的状态 才是最好的。迄今为止 人类找到了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一个是计划 一个是市场。主要用计划方法配置资源的经济叫计划经济;主要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叫市场经济。计划方式 就是计划部门的人说了算 只有他们有权决定资源怎么配置 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是计划事先规定好了的。所有人都必须服从 不能各行其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手段是市场是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 消费者买什么、买多少 由消费者根据市场价格和自己的收入和偏好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要看生产什么更赚钱 市场经济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经济。而选择是计划还是市场 就是政府的问题了 所以经济学也要研究政府的行为。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 是人的行为。可是经济学常常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使得经济学对世界的解释更精确 对于指导人类实践也更有效。经济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实用学科 一种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经济学必须回归本质 无条件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古人讲 成大事者要“经世济民”。经 可以当经营讲;济 就是帮助 救助的意思。经世济民就是使社会繁荣 百姓安居的意思 这是古代贤士的立世准则。可以说 这是“经济”这个时髦的外来词在我国古代最早的应用了 经济学就是解决身边问题的科学 就是一门让我们生活的更幸福的学问 懂点经济学 会让你的生活更精彩。

▲《国富论》;经济学的起源

经济学的历史很短 只有200多年 说起现代经济学的起源 不能不提到一个跨时代的巨人 那就是亚当斯密。1776年 他所撰写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震动 这本俗称为《国富论》的书 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学之母。该是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增长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 也成为了开展现代经济学科的先驱 该书提供了资本主义和自由贸易最为重要的论述基础之一 极大的影响了后代的经济学家。所以 亚当斯密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学鼻祖。

1723年 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 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 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的女儿 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 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丝毫不受外物干扰;有时也因此发生糗事 例如:亚当斯密担任海关专员时 有次因独自出神将自己公文上的签名不自觉写成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发表文章或演说时 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 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无碍的气势 侃侃而谈;而且亚当斯密对喜爱的学问研究起来相当专注、热情 甚至废寝忘食。

1723~1740年间 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 在格拉斯哥大学时期他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 赴牛津大学求学 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 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 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 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 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 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 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 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 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 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 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 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 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 因亚当斯密之母于1754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亚当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 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 享年67岁。

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 英国英国可以说是欧洲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不仅是世界贸易的中心国 尚且是领先其它国家的工业国。18世纪前期欧陆的法国和的德国 尚停留在幼稚的封建的家内工业 或独立手工业的阶段 仍然以这种方式来支配生产。但英国却不然 已经走入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工场手工业已在国内各大都市发展起来。这位举世闻名的古典派经济学的巨匠亚当斯密 生当工厂制手工业和机械制大工业的过渡时期。他的功绩就是把当时零星片断的经济学学说 经过有体系的整理 使之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独立于哲学的大学问。他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 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 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 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国富论》讲述了这样几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是分工理论。斯密认为 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 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 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 其利益决定于分工 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 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 促使个人增加财富 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 促进社会繁荣 并达私利与公益之协调。

他在书中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 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 那么他们不论是谁 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 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 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 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是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力的 因为分工使得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劳动者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 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 有了分工 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此外 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 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第二是货币理论。金钱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 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 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这时 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但是 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从前 当货币没有出现的时候 人们是用一种物品来换另一种物品。比如 两头绵羊能够换一柄石斧 一口铁锅能够换三只母鸡等。如果人们要交换的东西比较多 麻烦就出来了 一个人有两只绵羊 但是他想要铁锅;而一个人有石斧 他又想换母鸡。这时候 他必须先用自己的一柄石斧去换三只母鸡 再用三只母鸡去换一口铁锅 然后再用铁锅去换绵羊。这样的过程无疑是复杂而浪费时间与精力的。知道货币出现了 使得大家都用钱来统一衡量自己所要卖出的东西的价值。

这一点我们是最好理解的了 因为我们现在无论买什么东西都要用钱来定价、来购买 货币的出现 极大的便利了人的生活。所以 促进流通 是货币最大的功能。

第三是价值论。提及价值问题 亚当斯密指出 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 也就是我们能够用这种东西来做什么 比如绵羊不仅可以用来挤奶 还可以剪羊毛、吃羊肉。交换价值则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 也就是说值多少的问题。他进一步指出 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 往往不具交换价值 水及空气是其著名的例子。比如我们整天呼吸 却没有人说要付费才可以呼吸空气 可是我们一刻都离不开空气。

第四是分配理论。亚当斯密的分配论 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亚当斯密指出 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 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 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 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 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 将促使工资上涨 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通俗点说 谁不希望工资涨得越多越好呢?工资多了 连说话的口气都壮了 消费也敢花钱了 自然社会便发展起来。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 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 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 却使利润为之下降。亚当斯密指出 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 因为彼此相互竞争 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现实生活中 一个人有头脑先干点什么事情 开头的时候总是能赚大钱 但是一旦许多人跟风也干起同样的事情来 往往导致降价等行为 大家就没办法像刚开始那样获得高利润了。

地租指对土地使用所支付的价格。亚当斯密认为 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远近有关。这点在农业社会最明显 古人都说“近地”是家中三宝之一 要是土地的地点好 那么租出去就能获得更多的地租。

第五是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 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 在在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分工愈细 工具的需要愈多 资本愈显得重要。透过分工过程 可增加劳动生产量 提高国民所得 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只有资本积累到一定的富裕程度 才能做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

第六是赋税理论。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 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公平是指一国国民应尽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 亦即国民应按其在政府保护下所享有的利得比例纳税。确定是指各国民应当缴纳的税捐 须确定并不得随意变更 缴纳时期、缴纳方法、应付税额 都应对纳税人清楚宣示。便利是指一切税捐 都应在最适合于纳税人的时间与方法收之。经济是指每一税捐都应善加设计 务使公民缴付国库以外 在他的财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激动。

以上就是《国富论》的主要内容。国富论中的哲学基础说明要获得协助 不能只依赖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义 还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来实现。“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 同时 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换言之 在经济生活中 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那么 既然利己心是人的天性 是自然赋予的 追求个人利益就成了自然之理 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就不应限制 亚当斯密认为私利与公益似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 一步一步趋向和谐与均衡 这就是自然秩序的本质。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 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 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因此 亚当斯密和他的《国富论》是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书籍 亚当斯密也就成了“经济学之父”。此后 经济学登堂入室 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历久不衰 甚至被称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皇后”。

▲两大门派:宏观与微观

经济学理论包括两部分 一个是微观经济学 一个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微观的行为 也就是一个消费者、一个厂商、一个市场是如何行为的;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则是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具体来说 这两个类别又涵盖了以下内容:

“微观”是希腊文的意译 原意是“小”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 小经济学 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 比如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等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 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综合来说 微观经济学以两大个体即个人和厂商为主 研究了两大市场即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问题。

消费品市场又称作商品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 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 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 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的供给者 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 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 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 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表现出来 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 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 均衡价格的决定 考察市场机制如何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 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以劳务市场来看 家庭提供劳动力 靠工作来取得报酬 进而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厂商需要劳动力来投入生产 因此他们是生产要素市场上的需求者 他们通过工资来吸引劳动力。

微观经济学就是以这两大个体为研究对象 探讨它们在两大市场上的表现 进而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

✄本书作者盛乐 编著提醒您《每天读点经济学》最新章节在兔九#三全网首发无弹窗免费阅读tu93.org✄(请来兔九#三#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研究厂商行为的理论 以及研究二者均衡的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在此基础上 微观经济学探讨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问题 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什么叫市场失灵呢?就是价格机制没法发挥作用 无法调节供求时 微观经济学倾向于求助于非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比如 对于采矿等行业 由于资本需求较大 一般都是由巨头垄断的 那么这些巨头由于缺少竞争对手 就有可能漫天要价 于是微观经济学认为 政府应该出面遏制这种状况 对矿主施加一定的压力 限制其价格 这就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期的作用。再比如 对于农产品来说 如果今年丰收 很可能一些大宗的买主会故意压低价格 损害农民的利益 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 制定一个最低价格 防止农民发生严重亏损。或者政府可以给农民以特殊补贴防止农民因种地收益过低而转行 这些都是政府调节微观经济的有效举措。

微观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比如说 你今天从单位领了工资 微观经济学可以告诉你 公司是按照什么方式给你的劳动力定价 如果现在跟你一样水平的人多了 劳动力市场供给增加 那么你就可能面临降工资甚至被辞退的风险。领了工资之后 你要到市场上去消费 买不同的东西也满足生活需求 这又涉及到消费品市场的问题。可见 微观经济学真是源自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

与微观经济学相比 宏观经济学则针对不同层次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大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 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持续上涨 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宏观经济学研究这种经济现象的成因、解决办法等问题;

失业问题 如果失业过多 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研究通过何种手段能够促进就业;

经济增长问题 只有经济增长 才能给人民带来福祉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的速度、规模、模式等问题;

国际收支问题 现在的经济都是开放经济 闭关锁国是行不通的 宏观经济研究这种开放形势下国际贸易往来及资本流动的问题。

宏观经济旨在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 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对于宏观经济学涉及的这些概念 宏观经济的一个基本问题或者说核心问题就是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货膨胀的问题 我们将在下一章中具体解释。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是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

第一 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 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 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第二 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 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 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 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三 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 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 一类是个量的总和 另一类是平均量。

第四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第五 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以上就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研究范畴的概览 其实这两门经济中学包含的内容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 了解这两门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经济学基础:理性人假设

经济学有两大基本假设 一是理性人假设 二是完全信息假设。这两大假设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其他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两个假设之上的。

在经济学里 “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纪人”的假设条件。这个理论认为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在任何经济活动中 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 否则 就是非理性的人。西方经济学家指出 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

理性人假设 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业家亚当·斯密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 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理性人的假设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 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就是人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假设讲人是自利的 理性人追求是是效用最大化 效用是自我感觉的满足程度 即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

在理性人的基础上 经济学发展了很多理论 比如:

消费者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 在消费的过程中就要追求自己获得最大化的效用 获得最大的满足;

生产者理论认为 厂家是理性的 追求利润最大化 因此他们千方百计的降低成本、提高价格 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博弈理论认为 人做出每一个经济决定都是理性的 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

微观经济学处处离不开这个理性人假设。其实 不仅经济学中如此 生活中也是如此 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基本上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 有人做事是为了求名 有人是为了求利 有人为感受帮助他人的兴奋和喜悦 有人只是追求一种崇高 但无论如何都是寻求自我的满足。比如雷锋 做完好事后 备感欣慰愉悦 可能比得到物质更为享受 得到效用最大化 如果是有难不帮 事后却心存愧疚 那效用就受损失了……

不过 现实世界永远没有;理论中那么完美 人们即便想要理性的做出决定 也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 而不能表现出完全理性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从众效应。

一群羊在山上吃草 这时候 如果领头羊移动起来 走到另外的地方 群羊也会不自觉地跟着移动 于是整个羊群都动起来 走向另一个方向。

研究者们还用鲦鱼做过试验 他们将为首的首领鱼割除控制行动的腺体 这样首领鱼就会盲目游动 不分方向 而鱼群竟然也会继续跟随首领鱼盲目行动 而不去自己辨识方向。

这两则现象都说明一个问题 动物天生具有从众的倾向和本能 而人也不例外。投资界有一个有名的羊群效应 就是来源于这个故事。

有一个晴朗的夜晚 满天星斗 许多人站在车站站台上等待即将到来的火车。此时 一个人仰着脖子晃动着脑袋往天上看 在一旁的人好奇的以为他看到的人造卫星、流星或不明飞行物 也跟着向天空动张西望。顿时形成了“众人敬仰”观望的场面。

其实 这位先生只是脖颈酸痛 他是在做放松活动 并非观察天空。那些跟着仰望星空的人只是看到大家都在仰头 所以学者别人做出相同的举动罢了 自然没有看到什么新奇的东西。这就是典型的“从众效应”。

在金融市场上 这种从众就表现为 当某一只股票受到追捧 就会有更多的人想要买进 导致它越来越抢手;在投资界就表现为 如果别人发现什么有利可图的机会 大家就会一窝蜂的冲进去 都希望在这里掘一桶金。可是如果盲目的群体行为导致市场恶化 就会带来不可想像的灾难后果。

如果真如经济学的假设所说的那样 人是完全理性的 那么就不会出现不假思索地跟随别人的情况了 可见 完全的理性只不过是个理想的想象。

无独有偶 人们还有更多非理性的表现 比如冲动之时 在酒醉之时 在头脑发浑之时 在发疯之时 在这些情况下做任何事都是缺乏理智地考虑。

经济学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选择 只要你是在清醒的时候理性的做出决定 那么就可以避免遭受不如意的损失。

理性人假设在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如果我们能够克制内心不理性的因素 那么就能够最大化的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事情。

在管理中 理性人假设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 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 则是无关紧要的。简单地说 就是重视完成任务 而不考虑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因素。从这种观点来看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叫做任务管理。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 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 后勤部拼命干活。在奖励制度方面 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 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理性人假设对于人生的启示在于:理性人从来不盲目跟随大家的选择 一拥而上 不关心市场热点 别人做什么与他们无关 他们不会跟着做什么 不会做一个没有逐渐地跟屁虫。理性人总是相信自己的思考 他们用理性、逻辑性来分析现实问题和现象 决不简单的拍脑袋 不做只跟在别人后面的“羊”。理性人更会努力去做一只领头羊或者首领鱼 做领导者 做引领风潮的人。因为机遇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利益也总是有限的 谁能够先发现机会 就能够抢占先机 谁能够走在前面 就能够成为更大的受益者。成功 就在于不盲从 有主见。

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可谓是涉及到工作、生活、人生的方方面面 如果你能做一个理性的人 那一定会少犯错误 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

▲经济学假设:信息一定要对称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理性人假设 那么什么是信息对称假设呢?只要有市场、有买方和卖方 就会涉及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 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而信息贫乏的人员 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 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 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 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 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

最初 经济学家们用二手车市场的交易情况来描述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二手车市场上 买方不知道卖方的产品的真实质量 只愿按该市场产品质量的平均水平出价;产品质量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卖方只得退出市场 使得该市场所有产品的平均质量下降 买方则相应调低其出价;拥有较高质量产品的卖方不断地退出 买方的出价不断地调低 如此循环往复 该市场最终有可能沦为充斥着次品“柠檬”的“柠檬市场”。(“柠檬”一词在美国俚语中指称“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

最早研究这一现象的是阿克尔洛夫。1970年 他在哈佛大学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著名的《次品问题》一文 首次提出了“信息市场”概念。阿克尔洛夫从当时司空见惯的二手车市场入手 发现了旧车市场由于买卖双方对车况掌握的不同而滋生的矛盾 并最终导致旧车市场的日渐式微。在旧车市场中 卖主一定比买主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了便于研究 阿克尔洛夫将所有的旧车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保养良好的车 另一类是车况较差的“垃圾车” 然后再假设买主愿意购买好车的出价是20000美元 差车的出价是10000美元 而实际上卖主的收购价却可能分别只有17000美元和8000美元 从而产生了较大的信息差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让买主不经过旧车市场而直接从车主手中购买 那将产生一个更公平的交易 车主会得到比卖给旧车市场更多的钱 与此同时买主出的钱也会比从旧车市场买的要少。但接下来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 当买主发现到自己总是在交易中处于不利位置 他会刻意压价 以至低于卖主的收购价 例如好车的出价只有15000元 差车价只出7000元 这便使得交易无法进行 面对这种情况 旧车交易市场的卖主通常会采取以次充好的手段满足低价位买主 从而使得旧车质量越来越差 最后难以为继。信息不对称 交易必吃亏。类似的亏吃多了 人们变得聪明起来 谨慎起来。然而 这又生出了另一个不良后果:交易难做成 连本来可以做成的交易 也做不成了。

举个现实的例子来说 现在很时兴请月嫂。月嫂者 有经验 有知识 可以帮助产妇坐月子之保姆也。邻居有位小伙子 妻子快生小孩了 从网上查到某服务公司可以提供月嫂 于是兴冲冲前往。服务公司接待很是热情 很快电话联系来一位中年女子 介绍说这就是我们公司的月嫂某某某 从下月开始 就到你们家服务吧。这位月嫂到底经验如何 知识怎样 有过怎样的从业经历?服务公司只简单作了介绍 小伙子便匆匆与公司签了合同。谁知到家后才发现 这位月嫂根本不懂育儿常识 连婴儿洗澡之类基本的事情也做不好。一问才知 她是不久前刚下岗应聘的。公司说 边干边学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吧。就这么着 当月嫂来了。好在此人比较朴实 人也勤劳 一个月勉勉强强 总算对付下来。此为信息不对称而达成不公平交易之一例。

类似不公平交易的例子 还有许多。比如 买下房来才发现建筑质量太差 刚一打眼墙皮就呼呼直往下落!拉肚子才知道黄瓜番茄喷洒了农药 脑子发晕才晓得海参鱿鱼被福尔马林浸泡过!常言道买的没有卖的精 原来这就叫信息不对称。

对于买家来说 总是不如卖的那么精 因此总会不放心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信息对称。花一些成本 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消息。比如买电脑 如果你买水货 价钱固然便宜 但是你如果不懂电脑的话 就很容易被人骗。如果你想放心点 就最好多花点钱去买行货 毕竟商家相对透明 你买的也放心一些。

对于卖家来说 由于顾客存在这种担心 因此自己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工夫 消除客户的顾虑。比如开餐馆的 食客总是担心食品的卫生问题 那就把店面、桌子、餐具都打理的干干净净 服务人员看起来也干干净净 这样顾客看着就很舒心 自然很放心的在这家餐馆里吃饭了。

聪明的商家和聪明的人都会想到更远 就算你能够在一次交易中欺蒙顾客 你也不能一辈子欺蒙顾客 与其一时获取微薄利润 不如诚实一点 留住客户 让客户的信息与自己对称 这样才能让财源滚滚而来。

陆陈是一家包装公司的业务员。一次在接到一个公司订制塑料袋的订单后 他马上仔细查看了关于塑料袋的详细资料和照片 结果发现自己的公司不能生产这种塑料袋。于是他如实告诉客户自己公司不能生产 叫他去找别的公司。结果这个客户就让他帮忙介绍一家 陆陈说:“有是有一家 不过我也没有合作过 要不你去问一下。”于是他就把联系方式告诉了客户 客户连连对他表示感谢。

一个星期后 客户又来找陆陈 说那个公司给他的感觉不是很好(原因是刚开始说好了价格 到下单时却说出种种的理由不能生产 最终说要求加价 而且是要加50%以上)。客户很生气地说完后 又告诉陆陈其实他能接受涨价后的价格 但只是觉得他们不可靠 诚信不是很好。所以他希望让陆陈的公司来做 让他们来赚钱 后面还加了一句“我相信你和你的公司。”

生活中诚信 工作中更需要诚信。事业征途上 也许我们会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欺骗客户 也许我们为了打开市场而做虚假广告 或者我们为了增加业绩而做虚假广告 这些小伎俩也许能换来一时的利益 可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没有人会是永远的笨蛋 伎俩终会有被识破的一天 到那时 我们还能够成功吗?

虽然信息不对称是一种难以消除的现象 但是我们确实可以想出办法让自己摆脱未知的状态 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做决定;我们也需要诚实一点 开诚布公的交易 将眼光放长远一点 为自己赢得长久的发展。

▲供给与需求:经济学基本原理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的两大基本概念。在经济学中 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 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 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这个定义包含了三层含义:

首先 需求是针对价格水平而言的 价格不同 需求数量自然不同。比如 苹果现在是2元钱一斤 那么你想买5斤苹果;可是过两天苹果涨价了 3元钱一斤 可能你就会觉得贵 不买或者少买一点了。

其次 购买意愿是需求的基础 没有购买的意愿就不会有需求。比如 苹果现在很便宜 1元钱一斤 但是你根本不愿意吃苹果 宁可吃香蕉或者喝果汁 那么 就算苹果再便宜你也不会买 对于苹果来说 你的需求就是零。

第三 能够购买的数量 或者叫做购买能力 这就是指消费者的实力。对于便宜的物品来说 这一点表现的不明显。可是对于贵的东西 比如说钻戒 你虽然很喜欢 但是没有那么多钱去买 所以你虽然有购买的意愿 却没有购买的能力 那么也不能形成实际的需求。只有你想买 并且有经济实力购买的时候 才能够构成需求。

经济学家们研究出了需求定律 来表示需求的特殊性质。需求规律的含义是 当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时 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 随着商品价格下降而增加。

根据上面说的买苹果的例子就能很清楚的理解需求定律了。其实 除了价格之外 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需求:

1、商品本身价格。一般而言 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即价格越高 需求越少 反之则反是。

2、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价格不变 而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 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 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 反之则反是 劣等品除外。

4、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 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相反偏好程度减弱 需求量就会减少。

5、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即将上升时 社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 因为理性的人会在价格上升以前购买产品。反之 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预期需求量。

6、人口规模。这是针对社会的总需求而言的 如果人多了 那么总的消费需求自然就更多 消费规模就越大。

研究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你是一个做生意的人 那么需求就意味着“市场” 什么产品有市场 你就应该做什么生意。如果一种商品没市场了 就要赶快撤出 免得蚀本。

有一家原本生产雨伞的小企业 生产规模很小 基本上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天公司的总经理在看报纸时 偶然看到了一份最近的人口普查报告 上面写着在该国 每年有250万婴儿出生。总经理灵机一动:如果有这么多婴儿出生 那么 尿布一定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如果每个婴儿每天最低消费2条 那么一年至少就是500万条 再加上广阔的国际市场 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商机。可是当时许多大企业都不屑于生产尿布这样的小东西 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不是很大 于是他立即决定转而生产尿布。严抓质量 创建品牌 几年之后 该公司生产的尿布畅销全国 走俏世界。如今该公司的尿布销量已占世界的1/3 那个总经理也因此成为享誉世界的“尿布大王”。

从一份人口调查报告中预见到新生人口的增长 将使得对尿布的需求大增 那么这一行业便面临广阔的市场。这个总经理可谓火眼金睛 及时的捕捉到了商机。

光有需求似乎不够的 需求总是紧紧的与供给联系一起的 如果光有需求 但是厂商生产不出来 又有什么用呢?所以 供给也是很重要的名词。

经济学中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 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跟需求一样 这个定义也包含三个层次上的含义:

首先是价格水平 如果市场上的大米卖不上价 那么农民们就不愿再种大米了 可能改种麦子或者其他农作物;

其次是生产的意愿 有的人愿意从事农业 有的人愿意进工厂 有的人愿意做生意 这个偏好是很难改变的。即便是今年粮食价格大涨 商人们也不愿意关上店铺去种地 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粮食 根本就没有供给的意愿;

再次是能够提供的数量。生产总是需要原料的 比如土地、人力、资本等等 现在粮食涨价 可是你只有十亩地 又租不到更多的地 那么你肯定也不能增加供给了。正是这些限制 使得供给不能无限的增长 也就是说 供给总是有限的 这也说明了经济学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稀缺。

一般来说 供给是随着价格上升而增加的 与需求正好相反 但是供给也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厂商的目标、商品本身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生产技术的变动、生产要素的变动、政府的政策和厂商对未来的预期等。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深入理解一下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供给:

有一年 市场上的苹果供过于求 果农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纷纷放弃种植苹果。可是又一个聪明的果农却想到:要是我的苹果能够与众不同 不就可以打开销路了吗?他想给苹果增加一个“祝福”功能 即让苹果上出现“喜”字、“福”字等喜庆字样。

于是第二年当苹果还长在树上时 他就把提前剪好的纸样贴在了苹果朝阳的一面 如“喜”、“福”、“吉”、“寿”等。果然 由于贴了纸的地方阳光照不到 苹果上也就留下了痕迹——比如贴的是“福” 苹果上也就有了清晰的“福”字了!

果然在该年度的苹果大战中 他的“祝福”苹果独领风骚 赚了一笔大钱!

转眼到了第二年 别人也学会了他的做法 可是这个果农更绝了——他早已将他的苹果一袋袋装好 且袋子里那几个有字的苹果总能组成一句甜美的祝词 如“寿比南山”、“一帆风顺”、“祝您幸福”、“永远想念你”等等。比起单调的一个字 自然是这种有祝福语的苹果更受欢迎了。

在例子中 厂商或者说供给者的意愿就是提供苹果 他有一片苹果园 里面没有桔子、橙子什么的 只能种苹果 所以 其他水果的行情与他干什么无关。但是 其他水果的价格也会影响他的生意 因为如果桔子更便宜 可能消费者就不吃苹果改吃桔子了;如果橙子更贵 那么消费者可能就不吃橙子 吃更多的苹果 这些都会影响他的生意。在苹果上出现福字 也算是生产技术的变动 其他果农没有这个本事 那么就让这个果农的产品跟别人不同 那么销路自然就好了。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基本概念 供给与需求一起决定了商品的价格。生活中 我们处处离不开供给与需求 那么就在以后的篇章里继续学习吧。!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或者来:t#u#9#3#.b#i#z

章节目录

每天读点经济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兔九三只为原作者盛乐 编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盛乐 编著并收藏每天读点经济学最新章节第十章 恋爱中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