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昂县一位年青的媒体大哼 以推销装饰销像画起家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跻身于法国50大富豪之列 1998年因前列腺癌在法国博比尼医院去世。临终前 他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嘱 遗嘱的大意是这样的 他说他曾经是一位穷人 去世时却是一位富人 他不想把成为富人的秘诀带走 所以他将秘诀锁在一个保险箱里 如果谁能回答出他的问题:“穷人最缺的是什么?”将会得到100万法郎的奖金。

遗嘱公布后 《科西嘉人报》收到了大量的来信 答案异彩纷呈:金钱、机会、技能、关爱……然而 直到巴拉昂去世一年后 律师才打开了那个保险箱 在48561封来信中 只有一位小姑娘回答正确了 小姑娘的答案为:野心 即成为富人的野心。

9岁的小姑娘为什么会与巴拉昂的想法一致呢?在采访中 小姑娘回答说:“每次 我姐姐把她11岁的男朋友带回家时 总是警告我说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我想 也许野心可以让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任何东西。”

是的 野心正是富人的基因 当他们具备生命的第一天 他们就已经皈依了财富 誓为财富最忠诚的信徒。

★制定正确可行的目标

美国曾有一本畅销书《成为百万富翁的八个步骤》 作者查理斯·卡尔森在系统地访问和调查了美国10位百万富翁后 从他们的成功秘诀中 归纳出这本人人都可以实践而获得百万财富的创富宝典。

卡尔森提炼出的百万富翁的八个行动步骤 其中的第一步是马上开始投资。如果没钱投资 卡尔森建议即将收入中的10%~25%强迫用于投资。没时间投资?立即减少看电视逛商店的时间 把精力花在学习投资理财知识上。第二步则是制定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正确可行 并全力以赴地去达到。

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 即对人生进行高瞻远瞩的设计 这正是一些人获得大量财富的原因。几年前 美国作家盖尔·希伊在撰写《开拓者们》这部书的时候 通过一份内容涵盖广泛的“人生历程调查问卷” 总共访问了6万多位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士。他发现那些最成功和对自己生活最满意的人至少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 他们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 他们都致力于实现一个略高于其实际能力的目标。根据希伊的研究 这些开拓者们觉得他们的生活很有意义 而且比那些没有长远目标驱使其向前的人更有前进的动力。

富人常会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 制定一个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又能够实现的目标。因为目标定得太低 就无法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 目标定得太高 就无法实现 以致对自身的自信心造成重创。

美国汉堡包大王前任总裁科柏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他事业的转折点 就是他决心要成为“快餐店”老板的一瞬间。

那天他刚刚被提升为市场部的经理 并成为公司的主管之一。当他开着公司给他配的崭新的车子回家时 他意识到:这次升迁其实对他个人所意欲达到的事业地位没有多大帮助。他的目标在于管理好整个公司 但他刚刚升任的职位却不是公司业务的主流。

科柏所任职的公司是以经营速食快餐为主。为此他放弃了别人非常羡慕的职位 义无反顾地去从事汉堡包的专卖经营 从最低点开始 学习如何做大。一年以后 他被总部调回 当上了营销部主任 没多久 他以杰出的营销才华出任常务副总经理的职位 成为总经理的唯一接班人。

一般来说 确立任何目标都需要考虑下列三大原则。

1.可量度性原则。如果财富的目标是:“我要拥有全世界”、“我要做李嘉诚”……那么你肯定很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为你的目标是那么抽象、空泛。而这是极不现实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具体可实现 比如 你要从事哪方面的行业 要争取几年内达到什么水平 等等。此外 这个目标的成功率怎样?如果没有50%成功机会 请暂时把目标降低 目标一定要有较高的成功率 当这一个目标达成后再确定更高的目标。

2.具体时间性原则。要完成这个目标 你要定下日期限制 在何时把它完成。你要制定完成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 而完成每一个步骤都要定下期限。

3.具体方向性原则。也就是说 你要做什么事 必须目标十分坚定 不可朝三暮四。如果你有一个只有一半机会完成的目标 等于有一半机会失败。在前进过程中你必然会遇到无数的障碍和困难 使你偏离目标 所以你必须确实了解你的目标 必须预料你在完成目标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然后逐一把它详细记录下来 加以分析 评估风险 依重要性把它们排列出来 把它们解决。

★不断地朝目标前进

有了目标 但如果只是将目标抛向一边 目标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一点阻碍就放弃

¶喜欢看凡禹 编著写的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_第一章 富人天生就是财富的信徒吗?那就记住兔,九三的域名tu93.org¶(请来兔,九三,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也很难获得成就感。美国成功学家麦斯威尔·莫兹认为人和自行车一样 如果不持续朝目标前进 就会倒下来。

一个人若有充分的目标 就可以无所不能 一往无前。很多富人在尚未成为富人之前 总是惯于挑选出对自己极为重要的目标 努力做好每件事 最终使自己梦想成真。

日本商界奇人井户口健二从身无分文的打工仔跻身亿万富翁行列后 以现身说法告诉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人:发财的秘诀是什么?就是要实现力所能及的目标——“我一开始是在自己能完成的范围内 试着做些小事情。通过做小事 经验积累了 信息增强了 日后才能干更大的事情。所以一开始 我选择的项目都是短、平、快 并且花时不多、投资不大 牵扯精力也不太多。等到越做越大 我的社会关系、商业信用、实践经营经验逐步得到增长 就能做更大的事业。”

“这样 我的事业越来越发展。但即使制定了宏伟的目标 我也很注意实现 很注意它的阶段性 将它分成若干层次。也就是说 我的每个大目标都包含着若干个小目标。这样 从整体看是个只有下大功夫才能完成的宏伟工程 可是 从局部看 它就是一个由若干轻易完成的小工程组合而成的 只要分阶段一个个地完成 那么实现整体目标就顺理成章了。一句话 制定了好的目标 就一定要有条不紊地去实现。”

“我做推销员第十年时 就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但是这个目标并不能使我满足。在我看来 还有许多不满足的事情需要继续做。这种不满足的情绪 在某种意义上 变成了动力 督促我向更大的目标前进!”

“我后来成立了图书推销公司 事业做大以后 又开了学校、餐馆、书店;再后来 又搞起了房地产。我就是这样 永远不会觉得满足 所以事业才能越来越兴旺。如果问我工作为了什么?我的回答很简单 为了财富。这也许并不是高尚的动机 但你可以这样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为了社会 是为了丰富他人的生活 并在实际中真的那样去做了 这时你赚的钱 就是工作应该得到的勋章。”

“我们要努力工作 因为工作能带来财富 它能利己利人 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工作努力 当然钱也多。财富越多 受到社会认可、尊敬程度就越高!因此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从工作中得来 对工作的热情也就不断高涨。不管什么事情 只要你没有达到全力以赴的程度 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 当你遇到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时 也绝不能匆忙放弃 而应该充满激情 一定要去实践。”

“记住 浪费掉的时间永远夺不回来。赶快采取行动 向困难顽强抗争 不要让时间白白浪费掉。”

“有许多人把贫穷归结于没有资本。其实 没有钱 同样可以获得成功 并且没有钱 恰恰是创富的动力。”

“我作为推销员而获得成功的契机是报纸上的招聘广告。看到这个广告纯属偶然 不过 偶然中也含有机遇 因为当时我缺钱 急于找一份工作。”

“我开始做图书 过了一个时期后 我通过卖书赚的钱足够坐享其成了 但是我感到赚钱太少了。所以 我开始考虑应该投资教育产业了。因为 投资这种产业可以赚比目前多10倍的收益。”

“就是这样 对钱的渴望始终高涨 不断地给我带来了机遇 使我始终能在开发新产业上领先一步 最终给我带来了今天的成就。也就是说 在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 要不断地考虑是否幽闭这种产业更赚钱的事情做。经常想的话 自然就会涌出好主意。那时 便可财如泉涌了。”

所以说 如果想成为富人 首先便要有创富的动机。

有了正确目标 就要坚持到底 绝对不能朝三暮四。有人通过对100个亿万富翁的性格加以分析后发现 大凡成功者都有这样的个性:他们都能很快下决心 但要他们改变原来的主意却非常困难。成功者的性格注定他们勇于坚持 他们总是能坚持到最后一秒钟。他们之所以对新理念“马上下决定” 是发现了新理念的价值 但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

不过 成功的人在奋斗的过程中 会时刻思考并验证自己的目标是否正确。如果发现自己的目标是错误的 他们就会立刻改弦易辙——也就是改变目标 重新选择新的方向。

据说 精明的犹太商人一旦决定在某项事业上投资 他会制定投资一个月、两个月和三个月后三套计划。两个月后 如果情况仍与计划不符 而又没有发生奇迹的可能 他就会毅然放弃这项事业 放弃对于这项事业的执着 重新开始。

★将财富列为梦想的主角

美国旅店大王希尔顿认为 完成大事业的先导是梦想 成功或许有运气的成分存在 但若没有一份完美的宏伟蓝图 一切都是白费。

在人生的竞技场上 没有确立目标的人很难获得成功。许多人并不乏信心、能力、智力 只是因为没有确立目标或没有选准目标 从此与成功失之交臂。

年轻人若想致富 首先要树立致富的目标——在确立目标时 必须切合个人实际和环境 决不要把自己的目标定得遥不可及;其次 确立目标后 决不要半途而废或随意中止追求目标的进程。

英国的大卫?布朗生于1904年 其父亲经营一间小型齿轮制造厂 几十年一直惨淡经营 仅可以赚取一点生活费。不过 布朗的父亲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 总结自己没有选好奋斗目标的教训 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为此 一方面严格要求布朗勤于学习和读书;另一方面 每逢假日就差他到自己的齿轮厂去参加劳动 与工人们一样艰苦工作 绝无给予其特殊照顾。

布朗在家庭的教育下 在工厂里磨炼了较长时间 养成了艰苦奋斗精神 熟悉了工业技术的知识 形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但布朗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在齿轮厂 而是利用自己在齿轮业务积累的经验 向赛车生产这个目标奋斗。

他通过观察 预感汽车大赛将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流行娱乐。就这样 他克服了重重困难 成立了大卫布朗公司 不惜重金投入 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搞设计 采用先进技术设备进行生产。1948年在比利时举办的国际汽车大赛中 布朗生产的“马丁”牌赛车一举夺魁 大卫布朗公司因此一举成名 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布朗从此走上发迹之路。

富人之所以能致富 就在于他将眼光投放在正确的地方 进而选择了合适的致富的途径。奋斗目标是一个人的动力核心 它能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信念、决策模式和行为方式 进而赋予行动的力量。也正因为在梦想的力量推动下 50岁的陈泽民辞去公职后开始蹬着三轮车创业 13年后 他所创办的三全食品公司年销售额近20亿元 他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速冻食品的创始人。

从3岁起 陈泽民就跟随身为炮兵专家的父亲过着随军生活 辗转各地。从小开始 陈泽民就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10岁时 和同学们一起到电影院、戏院里 捡烟头、废品卖钱 支援“抗美援朝”。

上初中时 学校提倡勤工俭学 陈泽民学会了理发。周末 他就背着书包带上理发工具 到农村给农民理发。他还和同学们一起出去打小工 泥瓦工、装卸工他都做过。到处找活干 培养了他联系业务的能力 通过劳动 他更学到了技能。

高中时 他利用理发推子的使用原理 帮农民制作了一台收割机模型。

1965年 陈泽民从医学院毕业 主动要求到四川工作。在工作中也搞了不少发明创造 还被评选为“科技标兵”。1979年 陈泽民调回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当时单位里有一台价值几十万元但是被水淹后报废的大型X光机 陈泽民硬是利用几个星期的业余时间把它拆开修理好了。他甚至还仿照在北京展览会上看到的一台日本产的洗衣机 制造了当时郑州第一台土造洗衣机。

1984年 陈泽民被调到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当副院长。但他在业余时间还是总想干点什么。

1989年 陈泽民和爱人借了1.5万元办起了“三全冷饮部” 专门经营软质冰淇淋。第二年 冷饮部用陈泽民自制的设备制作、批发郑州当时惟一的夹心冰淇淋 生意非常火爆。可是每年10月之后 冷饮业进入淡季 冷饮部几十个工人就不知道干什么好。

在四川的十几年里 陈泽民和爱人向当地人学会了做汤圆、米花糖等特色食品。回郑州以后 逢年过节 陈泽民夫妻都要做许多汤圆送给亲戚、朋友尝鲜。品尝过的人 无不交口称赞。

这时候 陈泽民想起来有一年冬天到哈尔滨出差 见当地人包饺子一次包很多 吃不完就放到户外冻着 于是他突发奇想:饺子能冻 汤圆也应该能冻 自己家做的汤圆冷冻起来拿到市场上卖 肯定会受欢迎。而且冷冻可以解决长时间保鲜的难题。

3个月后 从原料配方到制作工艺程序 从单个粒重到包装排列 从包装材料到包装设计 从营养、卫生到生产、搬运等等 陈泽民拿出了整体的设计 做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 并先后申请了速冻汤圆生产发明专利和外形包装专利。

1990年下半年 电视剧《凌汤圆》在中央电视台热播 陈泽民立即给刚刚研制出来的速冻汤圆起名为“凌汤圆” 并在第一时间注册申请了“凌”、“三全凌”、“三全”商标。

发明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产品 成功的大门向陈泽民敞开了。但是 如何让商家和客户接受?

下了班 年近五十的陈泽民蹬着三轮车开始推销产品。他拉着燃气灶和锅碗瓢盆 到市内的副食品商店 现场煮给人家品尝。

1990年12月底 陈泽民把速冻汤圆拉到了郑州市很有名气的一家副食品商场。商场负责人在尝了“三全凌汤圆”后 半信半疑地答应先进两箱试试。他又拜访了郑州市的几大商场 也争取到了“送两箱试试”的待遇。然而 第二天 经理们就希望陈泽民长期大量供货。

那年春节前 陈泽民去北京开会 他带着速冻汤圆模型到了西单菜市场。经过耐心讲解 商场负责人同意进两吨来试销。结果会还没开完 商场经理就打来电话 让他以最快速度再送来5吨。

此后 陈泽民先后在西安、太原、沈阳、济南、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了销售渠道。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开拓 陈泽民认识到速冻食品将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便于1992年5月辞职下海专心卖汤圆 并开始组建“三全食品厂”。

当时 一套进口的速冻机需要1000多万元 国产的也得100多万元 陈泽民就自己买材料 自己设计制造 硬是建起了当时国内第一条速冻汤圆生产线 正式走上工业化生产的轨道。

1992年下半年 陈泽民把生产管理交给家人 一个人开着一辆4000元买来的二手旧面包车 拉着冰箱、锅碗瓢盆、燃气灶 到全国各地现煮现尝地跑推销。通过这种营销方法 “三全凌汤圆”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迅速打开。1993年起 三全的日产量达到了30吨。

1995年 三全被国家工商局评为“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之一;1997年 国家六部委将“三全食品”列入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民族品牌;2004年 企业销售额为14亿元 列中国私营企业纳税百强第61位;今年 企业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0亿元 稳居中国速冻食品企业龙头位置。

★有致富梦想 更有致富行动

当年轻人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并做出具体的规划后 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目标和规划付诸行动 否则一切都是妄谈 所有的目标和行动就会像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一样 华而不实 毫无用处。

所以 如果你想成为富人 需要从今天开始就采取行动 而不是拖到明天或者更晚的时间。作家玛丽亚?埃奇沃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颇有见地。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写道:“如果不趁着这股新鲜劲儿 今天就执行自己的想法 那么 明天也不可能有机会将它们付诸实践;它们或者在你的忙忙碌碌中消散、消失和消亡 或者陷入和迷失在好逸恶劳的泥沼之中。”

电子游戏之父诺兰?布歇尔被问及企业家的成功之道时 这样回答:“关键便在于抛开自己的懒惰 去做点什么。就这么简单。很多人都有很好的想法 但是只有很少的人会即刻着手付诸实践。不是明天 不是下星期 就在今天。真正的企业家是一位行动者 而不是什么空想家。”

马克?吐温曾经讲过一个明天才行动的人的故事:有一次 某地发大水 一个人家里进了水。就在水马上就要漫过他家的门坎时 一位好心的邻居表示 他可以开车带这个人去一个安全的地方。但是 这个友好的提议遭到了此人的断然拒绝 理由是上帝绝不会袖手旁观。随着水面不断升高 他不得不爬到了屋顶上。

这时 一条小船驶过并表示可以把受难的老兄带到安全的地方。提议再次遭到了断然拒绝 理由仍然还是对上帝的信念。水面还在不断升高 已经漫过了屋顶 眼看这位老兄就要一命呜呼。就在此时 一架直升飞机飞过 并抛下了一根绳子来营救几乎已淹在水中的老兄。但是 他又一次断然拒绝了营救 拒绝去抓住救命的绳索 理由同样是对于上帝的忠诚信念。就在死亡即将来临之际 这位老兄绝望地抬起头 对着上天呼喊道:“上帝呀 我如此忠诚地相信你会来拯救我。可是 你为什么没有呢?”突然 一个来自天堂的声音说道:“你究竟想让我怎么做?我派去了一辆卡车、一条船、甚至一架直升飞机!”

有一句名言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不妨将范围再扩大一些:行动是成功之母。因为失败也应当包括在行动的范围之内 只不过是失败了的行动。实际行动是实现一切改变的必要前提。我们往往说得太多 思考得太多 梦想得太多 希望得太多 我们甚至计划着某种非凡的事业 最终却以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而告终。如果我们希望取得某种现实而有目的的改变 那么 我们便必须采取某种现实而有目的的行动。这对于我们是否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至关重要。

罗伯特曾经说过:“积极的人生构筑于我们所做的一点一滴之上——而不是那些我们不曾接触的事情。永远不要忘记 构筑人生唯一的原材料便是积极的行动。”

1968年 在投资美国运通公司过后没几年 巴菲特成为依阿华州格林内尔市的格林内尔学院理事 那时该学院流动的捐赠基金大约有1200万美元。不久 巴菲特就向该学院提出了几条很好的投资建议。第一条:尽快行动起来;第二条:如果其他什么人拥有你想要的东西 那么就买他们公司的一部分股票。

如果没有实际行动 就不会成就今天的巴菲特、比尔?盖茨、李嘉诚 行动在人们之间区分了穷人和富人。艾德?佛曼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对那些不愿采取实际行动的空想家进行了细致刻画:总有一天我会长大 我会从学校毕业并参加工作 那时 我将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总有一天 在偿清所有贷款之后 我的财务状况会走上正轨 孩子们也会长大 那时 我将开着新车 开始令人激动的全球旅行。总有一天我将买辆漂亮的汽车开回家 并开始周游我们伟大的祖国 去看一看所有该看的东西。总有一天……这些可悲的人最终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并在实际生活中扮演着穷人的角色。如果说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种窘况 那就是毫不迟疑地行动!

一个叫莉莲?卡茨的美国妇女十分清楚这一点。在她还没有成为富人之前 就认识到 财富不会无缘无故从天而降 只有采取行动才能捕捉到财富。卡茨利用结婚时亲朋好友送的贺礼中攒下的2000美元 在一本流行杂志上刊登了一则小广告 开始走上了推销自己个性化的汉堡和减肥食品的道路。一年后 订单源源不断 莉莲?卡茨的业务不断壮大 已经从当年的目录直邮公司 发展成为现在的LVC国际集团 年销售额高达数亿美元 每周需要处理的订单超过30000份。有上千名员工与莉莲?卡茨为了公司的美好前景而努力。莉莲?卡茨的成功正是因为她没有守株待兔 而是以有目的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想要的一切。

不管今天还是明天 对于那些还沉浸在幻想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的穷人而言 依旧是一个问题。但是 如果你想成为富人 并已经打算为此而奋力前进的话 则有一个明确地告诫:你必须从今天 从现在开始就采取行动 去制定目标和计划 并努力去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野心勃勃地追求财富

发财致富是很多人的梦想 他们每天都在想着如何富起来 年复一年 他们却还是没有任何起色。是什么阻止了那些穷人变成富人?也许你能从下面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法国一位年轻人很贫困。后来 他以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 迅速跃身为法国50大富翁之列 成为一位年轻的媒体大亨。不幸 他因患上前列腺癌 1998年在医院去世。他去世后 法国的一份报纸刊登了他的一份遗嘱。在这份遗嘱里 他说:我曾经是一位穷人 在以一个富人的身份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 我把自己成为富人的秘诀留下 谁若能通过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而猜中我成为富人的秘诀 他将能得到我的祝贺 我留在银行私人保险箱内的100万法郎 将作为睿智地揭开贫穷之谜的人的奖金 也是我在天堂给予他的欢呼与掌声。

遗嘱刊出之后 有48561个人寄来了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绝大部分人认为 穷人最缺少的当然是金钱了 有了钱 就不会再是穷人了。另有一部分认为 穷人之所以穷 最缺少的是机会 穷人之穷是穷在时运上面。又有一部分认为 穷人最缺少的是技能 一无所长所以才穷,有一技之长才能迅速致富。

在这位富翁逝世周年纪念日 他的律师和代理人在公正部门的监督下 打开了银行内的私人保险箱 公开了他致富的秘诀 他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在所有的答案中 有一位年仅9岁的女孩猜对了。为什么只有这位9岁的女孩想到了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她在接受100万法郎的颁奖之日 她说:“每次 我姐姐把她11岁的男朋友带回家时 总是警告我说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于是我想 也许野心可以让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安于贫困 虽然对自己窘困的生活也有些不满 但是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 从来没想到过动手改变这种情况。他们总是看到那些比自己更可怜的人 从而寻求心理安慰。他们害怕改变 他们还怕连现在所拥有的东西也失去 他们宁愿就这样得过且过。于是 他们就永远也无法摆脱受穷的命运。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如果你不试着改变自己的糟糕状况 而是一味地忍受 你还能指望谁来帮你改变呢?如果你想变成富人 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那个9岁的女孩说的一点没错——“也许野心可以让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 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 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散步、嬉闹和休息 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 羽翼丰满了 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 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 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 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 都毫无效果 最后把它带到山崖顶上 一把将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 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 就这样它居然飞了起来!这时 它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成了一只真正的鹰。

人对生命的力量 往往不能认识。大责任、大变故或大危难的磨炼 才能将它召唤出来。无数的成功案例可以证明 信心与欲望的力量可以将人从卑下的社会底层提升到社会上层 使穷汉变成富翁 使失败者重振雄风……欲望的力量使可能变成现实。获取财富的过程中欲望越强烈 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怀有强烈的致富欲望 这是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你想复制富人的成功 首先便要复制他们的野心。

★每天对自己说:“我要赚大钱!”

一位行者穿行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 突如其来的一场风暴使其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形势更为恶劣的是 行者仅有的背包也被风暴卷走了 里面装着水和食物。行者翻遍身上所有的口袋 找到了一个青青的苹果。

“啊 我还有一个苹果!”旅行者惊喜地叫着。

他紧握着那个苹果 独自在沙漠中寻找出路。每当干渴、饥饿、疲乏袭来的时候 他都要看一看手中的苹果 抿一抿干裂的嘴唇 陡然又会增添不少力量。

一天过去了 两天过去了。第三天 旅行者终于走出了沙漠。那个他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青苹果 已干巴得不成样子 他却宝贝似的一直紧攥在手里。

在深深赞叹旅行者之余 人们不禁感到惊讶:一个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的青苹果 竟然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其实不是苹果有这么大的力量 而是因为苹果给了这个人以信念的力量 正是这种力量才能帮助他走出沙漠 获得新生。

约瑟夫?墨菲告诉我们:“想得到财富 先必将财富的观念送入潜意识 不论何时何地 心中先相信你会有很多财富。”他总结自己致富的经验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身心轻松时 每天对自己说几遍下面的话:“我非常喜欢钱 我爱钱 我高兴地用这些钱。同时 希望它能增加几倍再回到我的包里。钱实在是好东西 它会向我钱包里源源不断地流进。我一定将它用在适当的地方 我为了我自己的利益和财富而感谢你——金钱。”他认为 如果你坚信上面这段话 并且不断地强化这一观念 同时诚实努力地投入工作 潜意识中的欲望就能获得成功。

在这里我们不是要向大家推崇拜金主义 而是要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观念 那就是要培养强烈的致富欲望。虽然渴望财富不一定马上就能得到财富 但是时刻存着这种念头 你就会发现许多赚钱的门路;时刻想着致富 你就会找到许多致富的机会。在复杂变幻的现代社会里 许多获取财富机会的把握 往往取决于自己的灵感。渴望的理念使你的眼光更具洞察力。

思想能够促进行动 动机能够激发灵感。要是时刻思考和强烈渴望致富 你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能量去追求致富 使自己的一切理念、行动、个性、才能与致富的欲望相吻合;对于一些与致富的欲望相冲突、相矛盾的东西 你就会努力去克服、去消除;对于有助于致富的东西 你就会竭尽全力去寻找。这样 经过长期的努力 你便会成为一个你所渴望的致富者 使致富的欲望更快地变成现实;相反 若是你致富的欲望不强烈 一遇到少许挫折 便退避三舍 将致富的欲望淡化或压抑下去 那肯定一事无成。

时时暗示自己“我有赚大钱的潜力”、“我有很好的财运”等 这么一来 你就能发挥最大的潜力——成为你所向往的富人。

★年少时便谋划创富事业

越早开始行动 就能越早实现致富目标 从而使自己越早享受到致富的成果。很多富人在年少时便开始投资 结果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创富的经验 从而相对同龄人较早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

迈克尔·戴尔是美国第四大个人电脑生产商 也是《财富》杂志所列599家大公司的首脑中最年轻的一个。他年纪轻轻便加入富豪一族 不是因为继承了巨额遗产 也不是因为中了六合彩 而是很早就开始投资理财的结果。

迈克尔在自己十多岁的时候便开始了创富生涯:在集邮杂志上刊登广告 出售邮票。后来 他用赚来的2000美元买了他的第一台个人电脑。

迈克尔读高中时 找到了一份为报纸征集新订户的工作。他推想新婚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客户 于是雇请朋友为他抄录新近结婚的人的姓名和地址。他将这些资料存入电脑 然后向每一对新婚夫妻发出一封有私人签名的信 允诺免费赠送报纸两星期。这次他赚了1.8万元 买了一辆德国宝马牌汽车。

18岁那年 迈克尔进入了德克萨斯大学。像大多数大学生一样 他需要自己想办法赚零用钱。那时候 个人电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很多人都想拥有一台 但是因为电脑售价太高 大多数人都买不起。一般人所想要的 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售价低廉的电脑 但当时市面上没有这样的产品。戴尔心想:“经销商的经营成本并不高 为什么要让他们赚那么丰厚的利润?如果由制造商直接卖给用户那不是便宜很多吗?”戴尔知道 万国商用电器公司规定 经销商每月必须提取一定数额的个人电脑 而多数经销商都无法把电脑全部卖掉。他也知道 如果存货积压太多 经销商便会遭受较大的损失。于是 他按成本价购得经销商的存货 然后自己在宿舍加装配件 改进性能。

这些经过改良的电脑十分受欢迎。戴尔见到市场的需求巨大 于是在当地刊登广告 以零售价的八五折卖出他那些改装过的电脑。不久 许多商业机构、医生诊所和律师事务所都成了他的客户。

有一次戴尔放假回家时 他的父母表示担心他的学业。他父母希望他完成学业后再创业。戴尔有自己的主张 他认为待到毕业再创业便为时已晚 所以他违背了父母的意志 因为他实在不想放弃一个一生难遇的机会。

戴尔继续自己的电脑售卖事业 每月可以赚5万美元。他坦白地告诉父母:“我决定退学 自己开办公司。”他的目标是和万国商用机器公司竞争。他父母觉得他太好高骛远了。但无论他们怎样劝说 戴尔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定。终于 他们达成了协议:他可以在暑假试办一家电脑公司 如果办得不成功 9月份就要回学校去读书。

戴尔拿出全部储蓄创办了戴尔电脑公司 当时他19岁。他租了一间房作为办事处 雇佣了唯一的一名职员——一名28岁的经理 负责处理财务和行政工作。戴尔的主要业务便是直销经过他改装的万国商用机器公司个人电脑。

戴尔创办公司的第一个月 营业额达到了18万美元 第二个月达到了26.5万美元。不到一年的时间 每年的电脑销售量便达到了1000台。在迈克尔本应大学毕业的时候 他的公司每年销售额已达到7000万美元。

目前 戴尔电脑公司在全球16个国家设有附属公司 每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 雇员达到5500名。戴尔个人的资产 估计在2.5亿至3亿美元之间。假如戴尔不从早创业 显然他是不可能年纪轻轻就跻身于亿万富翁行列的。

1991年 哈拉里和拉比这对恋人在西安大略大学读绘画艺术 并沉浸在招贴画的艺术灵感之中。有一天 拉比突发想像 这么精美的艺术作品 何不将画拿出去卖钱?两人一拍即合。没想到一张招贴画竟卖了5个美元!5美元不多 但意义非同小可。从卖出第一幅校园招贴画开始 他们就确信 未来的唯一选择就是做一个创业者了 因为他们从交易中找到了成功的感觉 发现了自己除具有技术能力外 还具有非凡的商业能力!而这些是一个创业者必备的素质 尤其是商业能力更是创业者必备的第一素质。

1994年 哈拉里和拉比毕业后 用卖招贴画所挣的1万美元投资制造了一种叫地球伙伴的玻璃头饰 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达100万美元。后来 他们认识了学国际商贸的瓦拉迪。瓦拉迪的加盟又使他们如虎添翼 在技术上不断创新 在业务上不断拓展 生意十分红火。继地球伙伴的成功之后 他们设计的另外两种产品——魔棍橡胶水玩具也大受欢迎 而1998年生产的空压动力玩具飞机更是风靡欧美。

后来 有很多买家提出收购这家公司 但3个年轻人不为所动。他们认为 自己有能力将公司做得更好 技术能力和商业渠道都很成熟 管理也有条不紊。关于成功的经验 拉比说:年轻时思维敏捷 而且又有商业潜质 那么你成功的机率就是双倍的。

★信念不倒

有位名人说过这么一段话:你认为自己被打倒 那你就是被打倒了;你认为自己屹立不倒 那你就屹立不倒;你想胜利 又认为自己不能 那你就不会胜利;你认为你会失败 你就会失败。成功的获得往往源于个人求胜的意志与信心 强烈的信念可以使一个零起点的人攀向人生的顶点 看完吴士宏的奋斗故事 你就会对这一成功法则深信不疑。

吴士宏最初只是一个“毫无生气甚至满足不了温饱的职业护士” 后来她的头衔是IBM华南区的总经理、微软中国总经理、TCL集团常务董事及副总裁 这一系列人生转折的发生便在于其秉承的奋斗不息的信念。

吴士宏生于20世纪60年代 曾为北京椿树医院护士。用吴士宏自己的话说 年轻时她除了自卑地活着 一无所有。她自学高考英语专科 当她还差一年毕业时 她看到报纸上IBM公司的招聘启示 于是她通过外企服务公司准备应聘该企业。在此前外企服务公司向IBM推荐过好多人都没有被聘用 吴士宏虽然没有高学历 也没有外企工作的经验 但他有一个信念 那就是“绝不允许别人把我拦在任何门外”。

面试非常严格。两轮的面试和一次口试 吴士宏都顺利地过关。最后主考官问她会不会打字 她条件反射地说:“会!”

“那么你一分钟能打多少?”

“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说了一个标准 吴士宏马上承诺说可以。因为她环视四周 发现考场里没有一台打字机 果然 主考官说下次录取时再加试打字。

实际上吴士宏从未用过打字机。面试结束 吴士宏飞也似地跑回去 向亲友借了170元买了一台打字机 夜以继日地练了一个星期 双手累得连吃饭也拿不住筷子 吴士宏竟奇迹般地练就了专业打字员的水平 以后好几个月她才还清了这笔对她来说不小的债务 而IBM公司却一直没有考她的打字功夫。

吴士宏就这样成了这家世界著名企业的一个最普通的员工。

在IBM最初的工作中 吴士宏扮演的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 沏茶倒水 打扫卫生 完全是体力劳动。她曾感到非常自卑 吴士宏仅仅为身处这个安全而又温饱的环境而感宽慰。

然而接着发生的几件事情打击了她。有一次吴士宏推着平板车买办公用品回来 被门卫拦在大楼门口 要检查她的外企工作证。吴士宏没有证件 于是僵持在门口 进进出出的人们投来的都是异样的眼光 她的内心充满了耻辱感 但却无处发泄 吴士宏暗暗发誓:“这种日子不会久的 绝不允许别人把我拦在任何门外。”

还有一件事重创了吴士宏的自尊心 有个香港女职员 资格很老 她动辄驱使别人替她做事 吴士宏自然成了她驱使的对象。有天香港女职员满脸阴云 冲吴士宏过来:“Juliet(吴士宏的英文名) 如果你想喝咖啡请告诉我!”吴士宏惊诧之余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 香港同事接着劈脸喊道:“如果你要喝我的咖啡 麻烦你每次把盖子盖好!”吴士宏这才明白 她把吴士宏当作经常偷喝她咖啡的人 这种受辱的经历彻底激发了吴士宏奋斗的决心。事后吴士宏对自己说:有朝一日 我要有能力去管理公司里的任何人 无论是外国人还是香港人。

自卑可以毁灭一个人 也可以转化为升华一个人的强大动力。吴士宏迫切地想要改变现状 从而让自己从最低处挣扎出来。她每天比别人多花6个小时用于工作和学习 于是 在同一批聘用者中 吴士宏第一个做了业务代表。接着 艰苦的付出又使她第一批成为本土的经理 然后又成为第一批去美国本部做战略研究的人。最后 吴士宏又第一个成为IBM华南区的总经理。在她升迁的过程中 信念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1998年2月18日 吴士宏坐上了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座位 全权负责包括香港在内的微软中国区业务。据说为争取她加盟微软 国际猎头公司和微软公司做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努力。吴士宏在微软仅仅用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年销售额的130%。

在中国信息产业界 吴士宏创下了几项第一:她是第一个成为跨国信息产业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的内地人;她是唯一一个在如此高位上的女性;她是唯一一个只有初中文凭和成人高考英语大专文凭的总经理。在中国经理人中 吴士宏被尊为“打工皇后”。

1999年6月吴士宏辞去微软的职务 10月11日宣布加盟大型国有企业TCL集团。吴士宏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选择TCL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长期以来的愿望就是 将国外优秀企业引入中国或将中国优秀企业推向国外。她立志要把TCL这个本土品牌推广到国际市场。

人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 只发挥了很少一部分 而在信念的支持下 有可能全部发挥出来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 自己的能力简直就是一个处于潜伏期的活火山 一旦有足够的信念诱使其喷发 必将产生巨大的能力。

★与困境斗 并成为赢者

美国创富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 致富的秘诀是让自己的心灵充满积极的思想。蒙利根便是希尔这种理论的实践者。蒙利根意欲投资薄饼的生意 但几乎每一个人都告诉他:“你完全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你不可能做成薄饼的生意。”但蒙利根对这些议论不以为然 他积极地规划着自己未来生意的图景。终于他排除万难 于1962年在密歇根州开设第一间“多棉劳”薄饼店。30年后 他在全球拥有5000多家分店 成为“薄饼大王”。

富人之所以能够冲破重重险境变身为他们意欲想成为的人 便在于他们永远保持积极的思想 正是这样一种永远向上的进取心 使他们排除万难迈向成功。

进取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拿破仑?希尔研究了美国最成功的500个人的生平 还结识了这些人当中的许多人。他发现这些人的成功故事中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那就是强烈的进取心。这些人即使屡遭失败但仍旧斗志昂扬 信心不灭。在他看来 只有能克服不可思议的障碍及巨大的失望的人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他的话跟美国发明家布卡?T?华盛顿的话相似:“我明白了 成功的大小不是由这个人达到的人生高度衡量的 而是由他在成功路上克服的障碍的数目来衡量的。”

世界巨豪福勒就是一个令人叹服的典范。

福勒最初的状况很穷 他的母亲生了他们7个孩子 为了生计 他5岁参加劳动 9岁之前就像大人一样以赶骡子为生。但有一天 他母亲的一番话改变了他整个的人生:“福勒 我们不应该这么穷。我不愿意听到你们说:我们的穷是上帝的意愿。我们的贫穷不是由于上帝的缘故 而是因为你们的父亲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致富的念头。不仅是你们的父亲 我们家庭里任何人都没有产生过出人头地的想法。”

“念头!”这个词沉重地击打着福勒的心房。

福勒开始思考致富。他让关于走向富有的念头占据了全部心思 而把杂念统统抛到脑后。他选择了肥皂业。于是 他像我们现在很多可怜的推销员那样 挨家挨户地推销肥皂。12年之后 他终于有了2.5万美元。正好 福勒获悉供应他肥皂的那家公司要拍卖出售 售价是15万美元。福勒兴奋极了 由于兴奋他竟然忘记了自己只有2.5万美元。他与这家公司达成协议 先交2.5万美元作为保证金 然后在10天之内付清余款 否则 那笔保证金——也就是他的全部财产——将不予退还。福勒兴奋地只说了一个字:“行!”

这时 福勒其实已经把自己逼上绝路 但他感到的不是绝望 而是成功的兴奋。是什么使他如此冒险 就是那个致富的念头 就是他那对人生的积极心态。福勒开始筹钱 由于做了12年的推销员 他在社会上建立起很好的人缘。朋友们借给他11.5万美元 只差1万美元了。但是 这时已经是规定的第10天的前夜 而且是深夜 所以那1万美元就不是个小问题。福勒发愁了。但是 致富的念头 他对人生的积极心态 使他没有失望。他在深夜再次走上街头。成功之后福勒说:“当时 我已用尽我所知道的一切资金来源。那时已是沉沉深夜 我在幽暗的房间中跪下祈祷 祈求上帝引导我见到一个能及时借给我1万美元的人。我驱车走遍61号大街 直到我在一幢商业大楼看到第一道灯光。”

这便是福勒最著名的“寻找灯光”的故事。

这时已是深夜11点。福勒走进那幢商业楼 在昏黄的灯光里看到一个由于工作而疲乏不堪的先生。为了顺利发行那份购买肥皂公司的协议 福勒忘记了一切 心中只有勇气和智慧。他不假思索地说:“先生 你想赚到1000美元吗?”

“当然想喽……”那位先生因为这个好运气的突如其来而有点惊惶失措。

“那么 给我开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 等我归还您的借款时 我将另付你1000美元的利息。”

福勒于是讲述了他面临的困境 并把有关的资料让那位先生看。福勒拿到了1万美元。福勒由此开始 迈进了世界巨富的行列。

通过解读福勒的故事 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为困难折服的积极心态 正是富人迈上成功之路的开始。

★用勤奋铺就财富之路

出入高级会所、在高尔夫球场漫步挥杆、只需要招聘几名管理人员便可以挣得盆满钵满、不需要早九晚五地定时出现在办公室……这是很多人对富人的印象 他们一面抱怨自己沦为可悲的穷忙族 一面对富人的“不用勤奋”羡慕嫉妒恨……然而 事实上 你只是看到了贼吃肉 却没有看到贼挨打 对于大多数富人而言 他们的财富之路便是用勤奋铺就而成的。

1872年 犹太人哈同来到中国上海谋生 当时他24岁 年轻力壮 但除了随身的衣物外 他几乎一无所有。由于身材魁梧 哈同在一家洋行找到一份看门的工作。虽然这是一份地位低下的工作 很多人都对此嗤之以鼻 但是哈同却不那么想 他认为看门赚来的钱是一种报酬 没有丢脸和失身份的感觉。另外 他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份工作是个立足点 今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 积蓄力量 最终要找到能赚更多钱的路子。

哈同在当看门工时 非常认真 忠于职守。晚间 他利用一切可用时间阅读各种经济和财务方面的书籍 知识增加很快。老板觉得此人工作出色 脑子精灵 就把他调到业务部门当办事员。哈同一如既往 工作业绩不错 逐步被提升为行务员、大班等。这时 他的收入大为增加了。早怀壮志的他 并没有因此而知足。这正如我国《后汉书?岑彭传》所说的:“人苦不知足 既得陇 复望蜀” 他认为自己创业时机到了 1901年 他找理由离开了这家洋行 自己开始独立经营商行。

哈同自办的商行取名为“哈同洋行” 为了赚取更多的钱 以经营洋货为主。洋货在中国市场上相对竞争品不那么多 消费者难以“货比三家” 因此 他的经营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几年间 他赚了许多钱。

随着资本的增多 哈同没有放缓自己追求的步伐 开始买卖土地和放高利贷业务。他买入的土地往往从一些急于等钱用的人手中获得 所以他把价钱压得很低 卖主不得不就范。接着 他将低价买入的土地租给别人造屋 到一定年限后收回 这样连房产也归他所有了。另外 他自己也投资建造楼房供出租 从中获取惊人的利润。几十年间 他成为大富豪。

哈同的成功就在于他一直马不停蹄地将自己手中的钱进行再投资 让自己的财富越来越多 最终在几年的时间里就赚了很多钱。勤奋的人总是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财之路 他们往往不是那种一味埋头苦干的人。他们善于发现新的机遇 用积累的钱再去进行新的尝试 最终积累的资金越来越多 生活也就越来越富裕了。

一个人想要有钱 躺在床上空想是得不到的。人们总是羡慕那些成功人士怎么那么有钱 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看到他们辉煌的背后付出了怎样的辛劳。当你已经进入梦乡的时候 他们在干什么?当你忙着出去娱乐玩耍的时候 他们又在干什么呢?不要埋怨自己命不好 没有钱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你没有真正地勤劳起来 没有让你的大脑在理财投资上为你工作。

任何财富的积累都是从辛勤工作开始的 没有辛勤的劳动怎么淘得到走向成功的第一桶金呢?开始进行积累的时候 你越勤劳付出 就能越快地得到积累 就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资本的积累 以更快的速度成为可以自由支配财富的人。

幸运只偏爱那些辛勤工作的人 古往今来 成大事者 无不辛苦勤奋 付出巨大的代价。财富的到来岂能如此容易?不然的话 财富哪来的如此巨大魅力 让无数人为之奋斗一生?

塑胶大王王永庆常说:“要常常警惕自己 稍一松懈就导致衰退 经常要有富不三代的警觉。”“一勤天下无难事”。王永庆的这句话贯穿了他整个奋斗的人生。

当2006年这位90多岁的老人终于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 想将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个人手中的时候 很多人都为他的归隐感到惋惜 一个时代又落下了帷幕 这个名字象征着传奇和无数的勤奋故事。

由于事业上的杰出成就 因此每当人们谈到“王永庆”三个字时 脑海中浮现的是企业巨子的传奇形象 联想到的首先是“财富”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问题。人们把焦点集中在他的“致富”和“成功之道”上 “王永庆”三个字 似乎除了名词之外 也是形容词 和白手起家、勤奋坚毅、合理化经营管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永庆每天晚上10点睡觉 2点半起床办公 每周工作100多小时。无数个相似的寂静深夜里 当人们都已在熟睡当中的时候 却是他思考最迅捷的时候 无数的优秀方案在此时诞生。成功了的他都能保持如此勤奋 渴望成为富人的我们 还不应该奋起直追吗?

很多的时候究竟是穷人还是富人并不取决于你的先天条件多好 智商多高 而是取决于你的后天努力 后天的勤奋程度。只有勤恳地付出努力 才能实现自己积累财富的梦想。

我们一再强调要辛勤工作 才能获得更多 但是很多人对辛勤工作不屑一顾 他们认为不是只要埋头苦干就能赚到钱。是的 只埋头苦干的确不能赚到很多钱 这样的说法也没错 但是他们理解错了 辛勤工作不是埋头苦干 辛勤工作是需要智慧与埋头苦干共同发挥作用的。

辛勤工作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 它能够给你带来别人的尊重 得到上级的重用 是你积累财富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 没有端正的工作态度怎么能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呢?又怎么能做一个理财高手呢?辛勤工作能给你带来好运 即使身为奴隶 因为任何一个主人都不会将辛勤为他干活的奴隶打死 他们也会喜欢勤奋努力的人 并且善待他们。

不要做眼高手低的人了 不要一心想着一下子发一笔大财 每一个实现了财富积累的人 都是从小事业做起的 没有人一开始就能成为财富的支配者。试想 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人 想要理财投资 是不是要先赚钱呢?如果不赚钱他怎么得到投资的本金?一开始要赚到钱 就必须要辛勤工作。

无论你是高层人士 还是普通员工 只要你辛勤工作 会动脑子 一定可以有所作为。当你赚到越来越多的钱的时候 你就有更多的资本来进行理财投资了。

很多人有一种懒惰的思想 认为要是能够继承父辈的财产自己就可以少奋斗很多年 甚至一辈子都可以不用奋斗了 但是有志之人认为与其继承财产 不如继承他们的辛勤劳动的品质 为自己能够永远富裕打好基础 正所谓受之以鱼 不如受之以渔。

辛勤劳动的人 应该懂得“劳心”与“劳力”的差别 知道赚钱的不容易 更知道只是埋头苦干的行不通 体力活赚钱的不容易 应该想方设法给自己找到更容易得到财富的办法 这样的人很容易成功。他们懂得开源节流的道理 懂得让自己的钱来生钱的道理 因此他们敢做 敢于去投资 这样的人更适合理财 也更容易成为理财高手。

克服惰性是有方法可循的 要在平时多加注意 就可以摆脱自己的惰性 成为一个勤快的人。

承认辛苦的代价 看重愉快的结果。大多数人产生惰性、延误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怕付出代价 哪怕只有一点。就像我们都喜欢干净的厨房 但洗碗却是一件讨厌的活儿 渴望成果却不愿意忍受痛苦的过程。一个好的开端是承认需要付出的代价 但强调工作完成后的结果 肯定这个结果值得付出的代价。比起最终的成就感 这点痛算什么?

提高对辛苦的承受能力。每个人对辛苦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并且都可以一点一点地将其提高。一个好办法就是从小事和相对简单的事情做起 循序渐进 慢慢提高对“辛苦”的承受程度。

凡事要从小事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知道有什么小事需要你马上去做时 就应立刻去做 一分钟也不要耽误。如果你心里有什么声音告诉你一堆理由妨碍你去完成这件事 不要理会它们 立刻去做该做的事。不要犯嘀咕 做完就完了 只是件小事 不必左思右想。

大事化小。当你已经可以克服小的阻碍完成工作后 只要学会把分量更重的工作划分成很多小的部分 一部分一部分完成 大的困难也就不在话下了。不过 要确认这些小的部分的确有意义 而不是找借口拖延时间。

不要计划太多 马上动手做。不要花太多时间整理和规划 只着眼于整体 会让你看到做这件事多难多辛苦 你应该找出可以付诸行动的小的突破点 马上开始行动。没有什么大事是一蹴而就的 将一个一个小困难一一攻破 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你的任务就是找到下一步能马上开始做的事情。

不要害怕浪费时间。另一个让很多人束手不前的原因是害怕浪费时间 好像没有把什么事情都安排好就没法开始。其实 只要开始做就不可能是完全的浪费 哪怕失败也是有价值的 从失败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经验。最重要的是 在尝试中 我们除了获得失败 还能获得成功。

★劳于心 远非劳于身

勤奋是大多数富人的不二法则 但是 如果你仅仅只知道埋头拉磨 不懂得抬头思考 显然是不够的。

很多成功致富的人 他们对成功要素的理解与我们普通人是不同的。

他们认为 企业家不需要依靠个人的勤奋来争取企业的成功 关键在于他是否有能力让他的下属更加勤奋。所以 他们的心思主要是放在如何将手上的资源最充分地加以利用 而不是对自己最充分地加以利用上。

一位下属在喝醉的时候曾经这样自嘲地对老板说:“讲到勤奋 你不如我;论成功 我根本不敢和你比!这是为什么呢?”老板听了 一脸愕然 然后说道:“为什么你们会以为我应该比你们更加勤奋呢?为什么我非要比你们勤奋才能赚钱呢?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钱是靠勤奋赚来的。尽管我也曾经勤奋过 那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那时候 我替自己的老板工作。在那个年代 我比你们要勤奋、刻苦得多 却没有你们现在所挣的多。在这个社会 大部分的人都勤奋 但不是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发财!靠勤奋发不了财!”

下属诧异地问道:“发财不是靠勤奋 那靠什么呢?”

老板调侃着说:“既然大家都那么勤奋 难道缺我一个 地球就不转了吗?我的长处 是提供让别人有机会勤奋的工作职位 而不是我要比他们更加勤奋!”

我们有理由相信 勤奋只是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 甚至只是人的一种品德 却肯定不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条件。

人类智慧的进步 让我们有可能既过得舒适 同时又能够享受富足的生活 不再依靠沉重的劳动强度 这要归功于建立在这种智慧基础上的技术和效率。现实早已经证明了这个真理——我们并不比自己的祖先勤劳得多 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却是他们远远不能相比的!这要归功于什么呢?显然 勤劳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经营这种有别于一般性劳动的行为 为我们解开了其中的疑问 它也是我们要为经营歌功颂德的理由。

还是那句老话:与其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 不如多动些脑子!

美国一所著名学院的院长 继承了一大块贫瘠的土地。这块土地 没有具有商业价值的木材 没有矿产或其他贵重的附属物 因此 这块土地不但不能为他带来任何收入 反而成为支出的一项来源——他必须支付土地税。

州政府建造了一条公路从这块土地上经过。一位“未受教育”的人刚好开车经过 看到了这块贫瘠的土地正好位于一处山顶 可以观赏四周连绵几公里长的美丽景色。他同时还注意到 这块土地上长满了一层小松树及其他树苗。他以每亩10美元的价格 买下这块50亩的荒地。在靠近公路的地方 他盖建了一间独特的木造房屋 并附设一间很大的餐厅 在房子附近又建了一处加油站。他又在公路沿线建造了十几间单人木头房屋 以每人每晚3美元的价格出租给游客。餐厅、加油站及木头房屋 使他在第一年净赚15万美元。

第二年 他又大事扩张 增建了另外50栋木屋 每一栋木屋有三间房间。他现在把这些房子出租给附近城市的居民们 作为避暑别墅 租金为每季度150美元。

而这些木屋的建筑材料根本不必花他一毛钱 因为这些木材就长在他的土地上。

还有 这些木屋独特的外表正好成为他的扩建计划的最佳广告。一般人如果用如此原始的材料建造房屋 很可能被认为是疯子。

故事还没有结束 在距离这些木屋不到5公里处 这个人又买下占地150亩的一处古老而荒废的农场 每亩价格25美元 而卖主则相信这个价格是最高的了。

这个人马上建造了一座100米长的水坝 把一条小溪的流水引进一个占地15亩的湖泊 在湖中放养许多鱼 然后把这个农场以建房的价格出售给那些想在湖边避暑的人。这样简单地一转手 他一共赚进了2.5万美元——不过只花了一个夏季的时间。

正是这个有远见及想象力的人 却未受过正规的“教育”。

且让我们牢记富人的这项启示录:只要能开拓性运用各种知识 立即可以拥有财富及权势。

★注重思考的价值

有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 邻旁坐着一位老人也在钓鱼。两人坐得很近。奇怪的是 老人家不停有鱼上钩 而年轻人一整天都没有收获。他终于沉不住气 问老人:“我们两人的钓饵相同 地方一样 为何你轻易钓到鱼 我却一无所获?”

老人从容答道:“我钓鱼的时候 就知道有我 不知道有鱼;我不但手不动 眼不眨 连心也似乎静得没有跳动 令鱼也不知道我的存在 所以 它们咬我的鱼饵;而你心里只想着鱼吃你的鱼饵没有 心有急躁 情绪不断变化 心情烦乱不安 鱼不让你吓走才怪 你又怎么会钓到鱼呢?”

有一句话:“心态决定命运。”同样 心态也决定你追求财富的成功与否。

只有对财富的渴望和狂热是没有用的 要用平和的心态去了解它 善用它 而后才能拥有它;否则就像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 心有急躁 情绪不断变化 结果只能把鱼吓走。

追求财富 必须先了解自己的短处和长处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努力 这样才有把握。如果只羡慕别人的成就而不去了解人家成功背后的故事 这样 你一开始就输了一半;此时若不知检讨 只懂嫉妒和自怨自艾 那样 财富只能离你远去了。这样丢掉财富是最不应该的 因为你并不是输于天资或技术或努力 仅仅一个心态就会导致天壤之别。所以 千万别让财富在你心乱时溜走 要以积极的心态抓住它。

走捷径的人一定知道自己的目的地。他必须走出去 不论中途遇到何种障碍 都必须继续下去 否则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致富的捷径只有简单的一句话:“用积极的态度去追求财富。”

当你确实以积极的态度思考 自然会有所行动 达成你所有正当的目标。

乔治?哈姆雷特曾在伊斯诺州的退伍军人医院疗养 他的时间很多 但是除了读书和思考之外 能做的事情并不多。他懂得思考的价值 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乔治知道很多洗衣店 在烫好的衬衣领加上一张硬纸板 防止变形。他写了几封信向厂商洽询 得知这种硬纸板的价格是每千张美金4元。他的构想是 在硬纸板上加印广告 再以每千张美金1元的低价卖给洗衣店 赚取广告的利润。

乔治出院后 立刻着手进行 并持续每天研究、思考、规划这一构想。

广告推出后 乔治发现客户取回干净的衬衫后 衣领的纸板丢弃不用。

他问自己:“如何让客户保留这些纸板和上面的广告?”答案闪过他的脑际。他在纸卡的正面印上彩色或黑白的广告 背面则加进一些新的东西——孩子的着色游戏、主妇的美味食谱或全家一起玩的游戏。有一位丈夫抱怨洗衣店的费用激增 他发现妻子竟然为了搜集乔治的食谱 把可以再穿一天的衬衫送洗!

乔治并未以此自满。他野心勃勃 要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他把每千张美金1元的纸板寄给美国洗衣工会 工会便推荐所有的会员采用他的纸板。因此 乔治有了另外一项重要的发现 给别人你所喜欢及美好的事物 你会觉得得到更多!

缜密的思考和规划为乔治带来可观的财富 他认为一段独处的时间 是招徕财富必要的投资。

乔治这样说——

不论你是谁 不管年龄大小 教育程度高低 都能够招徕财富 也可以走出贫穷。各行各业的人士 都不要低估思考的价值。即使躺在床上也能思考!即使你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研究、思考及规划 也能致富。

与乔治异曲同工 杭州的一个年轻人也通过思考掘到了人生路上的第一桶金。下面是报纸相关的新闻报道。

☆你看广告我出复印钱浙江小伙一年赚进一辆跑车“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但是最近下沙高教园区的30多家打印店都推出了免费复印的服务 只要签个名字 一天可以免费复印10张 这对消费能力有限、复印需求巨大的学生来说 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

“我们要复印学习资料、笔记、学生社团活动材料 原来复印一毛钱一张 后来涨到两毛了 这个开销不小。

现在有了免费复印 我们当然选择不要钱的。”大二女生林玲这样告诉记者。但是果真有这等好事?记者昨天走访了下沙多家打印店 一看到免费复印所采用的纸张 一切恍然大悟。

天上真掉馅饼了 你看广告我出复印钱免费复印的纸和一般的纸不同 它只有一面是白纸 另一面是广告。打印店老板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小伙子送过来的 其实打印的钱 小伙子已经给了 而且还多给了。

老板所说的小伙子叫顾代茂。他说 你看广告我给你出复印钱 这是他的一个创业项目。免费复印是真的全免费 让学生留电话只是为了方便做回访 对外绝对保密的。其实学生免费复印后也不用担心是不是真有“天上掉馅饼”这等好事 只要在复印之后留意复印纸背后的广告 就算是支付费用了。

免费午餐不用白不用 大学老师也挺这点子一面白纸 一面广告 愿意采用这种纸复印的人会多么?顾代茂连声说“多多多” 他一个月花在送纸上的成本就有10万元 也就是说下沙高校那么多学生每月至少花个六七万元在复印上 这个数据连他也很吃惊。

对此 杭州工商大学潘同学的说法也许颇具代表性:“反正我只看自己需要的资料 而社团活动的一些宣传单背面带广告更没关系了 能省钱就行。”

顾代茂说 学生复印打印有很大一部分是交作业 最近 不少老师为了工作去打印店复印时 也用了他们的纸。这使免费复印量近期提高了很多。据说老师们是觉得这样做环保。本来广告传单也要用纸 现在合在一起等于节约了能源 挺支持的 还说以后他们给学生布置作业也可以采用这种广告纸。

等模式逐渐被接受 小伙子反而开始担心了顾代茂和伙伴们刚开始在下沙推广免费复印的时候 没人理他。“我们几个搭档分头去找打印店洽谈。一天下来之后 三个人都空手而归 打印店的老板都觉得这东西会有人愿意用么 用了会影响他们自己的生意。”

后来 好不容易谈妥了 纸张又出现了问题 “一般的纸背面印了广告 复印出来字就看不清楚了 厚一点的纸呢 有些复印店会卡机。我们找了N家印刷厂 试验了无数次 才找到合适的纸。”

“现在复印店点全铺到位了 大家都慢慢接受这种新型的复印模式了 我反而有点害怕了。现在是最好的时刻也是最关键的时刻。”

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接受并使用这种广告复印纸 这让顾代茂压力忽然大了起来 他说他不能断货 不能让人来复印了却说没纸了 但是如果广告客户数量没有跟上 那么每月那么多纸张的成本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自行车一年变跑车 小伙子梦想成为江南春昨天 记者坐着顾代茂的宝马跑车去送纸 很多打印店老板对这个小伙子很熟悉 他们说 去年这个时候 他们几个小伙子骑着破自行车来送纸 大热天的挥汗如雨 他们就是被这种吃苦精神所打动的 没想到一年后居然变成了跑车 真是不可思议。

顾代茂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 不是奢侈 因为现在这个项目不仅仅局限于下沙了 包括小和山、滨江、市中心的高校边上的复印店也开始有了合作。最近 他们在上海刚刚设立了创业团队 还打算向南京发展 自行车肯定是跑不过来的。

“免费复印营销的广告效果好 留存时间长 广告易被接受又可以相互传播。最重要的是 复印广告受众群体非常精确 17岁到25岁的年轻消费者 同时也是一个产品最容易形成忠诚度的时期 高等教育注定他们是未来的高消费群体。广告绝对不会出现超出客户目标市场的浪费。我们今年已经拉到好几个大单子 合计有100多万的广告费了。”

顾代茂滔滔不绝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他说 他要成为下一个江南春。☆★具备超前的投资意识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无形中孕育了很多的投资致富的机会 是否能从这些机会中攫取财富 取决于投资主体是否有超前意识。就拿艺术品投资为例吧。近年来 艺术品投资市场日渐红火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艺术品投资是一种回报颇高的投资理财方式。独到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对于成功投资非常重要。

要想成功地投资艺术品 除了不要盲目跟风之外 还要培养自己独到的赏鉴能力和超前的投资意识。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很有收藏和投资的价值 但价格非常昂贵 而且买到赝品的可能性很大。因此 富人常常投资那些较有潜力、而目前市场价值不太高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一般而言 这样的富人都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市场预测能力。

前几年 赵女士抛开众人推崇的诸多名家 开始投资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如今这些中青年艺术家都已中外闻名 他们的作品也已经价值连城。赵女士因超前意识获得了不菲的回报。

还有些富人在古玩投资的高利润驱动下 转而投资古玩商铺 开始了放长线钓大鱼的超前投资。

郎先生是位古玩爱好者 几年前看到古玩市场日益火爆 就另辟蹊径 在古玩城花了20万元 盘下一约10平米的商铺。眼下随着房价上升 郎先生的商铺 其转让价格已经达到每平方米5万元左右 大大超过了周边房地产项目的价格。而铺面租金也由最初的每月2000元涨到了5000元。

郎先生现在无意出售铺面 在他看来 随着古玩市场的不断火爆 他的铺面租金也会越来越高。

汪先生也是店铺投资者 他觉得 除了出租铺面之外 买卖铺位也是投资渠道之一。2003年 汪先生以18万元的价格买下了古玩城二层的一间8平米商铺 到了2004年 他以34万元的价格将这个商铺转手 一下赚了16万元。此外 他还在四层买下了一间20平米的商铺 去年也以58万元转手。汪先生认为 只要眼光独到 意识超前 买卖商铺的投资回报率也是非常可观的。

超前的投资意识往往来自于富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彻的感悟。

2年前 孙先生在北京花巨资买了一套房子 当时售楼小姐随口问孙先生要不要车位。孙先生眼前一亮 觉得车位投资将来一定大有做头。于是就花16万元买下两个车位。

随着北京市民收入提高 购买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 令车位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目前只有一些新的高档小区车位比例在1∶2左右 绝大部分楼盘小区车位比例在1∶4以上 一些早两三年的小区车位比例仅是1∶8甚至1∶10。

孙先生所在的小区内购车的居民也越来越多 每天围着院子找车位的车主越来越多。孙先生最近就以20万的价格把其中一个车位售出 仅仅两年一个车位就净赚12万。

上海的丁小姐也是个成功的车位投资者。丁小姐购买的楼盘开始清尾 减价卖车位 促销价每个9.8万元。小区的白领业主丁小姐看中了车位投资商机 一口气买入5个特价车位。每个车位加上契税、物业维修资金等约需10万元 合共支出50万元。因为小区内有车的业主非常多 因此大量汽车每天无法正常停放 在短短的两三天时间内 丁小姐的车位已经全部出租 每个车位租金400元 另外租客需自行缴交100元的车位管理费。

丁小姐打了一下小算盘:5个车位每月总收入2000元 每年收入达2.4万元 年投资回报率为4.8%.虽然与不少商铺或写字楼6%~8%的投资回报相比不算太高 但胜在投资风险不高。

而且这些车主都是长租客 不会出现断租现象。而且 以后私家车越来越多 她所居住楼盘车位比例为1∶8以上 车位肯定不足 因此未来车位租金和售价都必定上升 回报可以持续看高。

超前的投资意识 不但可以让投资者获得丰厚的利润 有时候 还可以改变一个人人生的财富轨迹。

投资其实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它好比一所大学 进去了但永远不会毕业 即使是成功的大企业家、富豪投资者也难免有失手的时候。富人们常常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从而看的更远 将风险降到最低。

数年前 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曾经对香港的财富巨人李嘉诚进行过采访。在访谈中 李嘉诚坦露了自己的财富之道:不断学习 肯用心去思考 抓到重大趋势 赚得巨利 便成大赢家。

当然 李嘉诚之所以赚到巨额财富 其中必定会有很多秘诀 但李嘉诚却认为“肯用心思思考未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可见他对超前意识看得有多重要。

只有认真“思考未来” 才能看清方向 把握商机。投资者能否赢得市场 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把握市场发展趋势 看清前进方向。超前对市场变化的走势、进程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 从而趋利避害 抢抓商机 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而要做到这一点 投资者就要经常思考未来 练就战略眼光 善于高瞻远瞩 审时度势 从而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市场之上。

李嘉诚正是由于“经常思考未来” 才在经营中如有神助 屡创奇迹。比如1967年香港社会不稳定 此时投资者普遍失去信心。香港房价暴跌 但李嘉诚却凭借过人眼光和开拓魄力 逆向思维 人弃我取 趁机低价大肆收购其他地产商刚开始打桩而又放弃的地盘。这样 在70年代香港楼宇需求大大增加时 他“赚到很多钱”。

其实 在李嘉诚几十年的经营生涯中 这样的事例很多。从这里投资者不难发现其实高人一筹的长远眼光和把握商机的才能 看似神秘 其实这不正是由于经常思考未来的结果吗?

★誓做富爸爸 不做穷爸爸

在美国一度有本畅销书叫做《富爸爸与穷爸爸》 书中讲的富爸爸没有进过名牌大学 他只上到了八年级 可是他这一辈子却很成功 也一直都很努力 最后富爸爸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他那数以千万计的遗产不光留给自己的孩子 也留给了教堂、慈善机构等。

富爸爸不光会赚钱 在性格方面也是非常的坚毅 因此对他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从富爸爸身上 人们不光看到了金钱 还看到了有钱人的思想。富爸爸带给人们的还有深思、激励和鼓舞。

穷爸爸虽然获得了耀眼的名牌大学学位 但却不了解金钱的运行规律 不能让钱为自己所用。其实说到底 穷与富就是由一个人的观念所决定的 但却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所有的有钱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观念:誓做富爸爸 不做穷爸爸 用钱去投资 而不是抱着钱睡大觉。

正确投资是一种好习惯 养成这样习惯的人 命运也许从此改变。而那些拥有了财富就止步的人 将会重新回到生活的原点。

提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有钱人 大家肯定不约而同地想到“万元户”。在那个年代 听到“万元户”三个字简直如雷贯耳 能拥有1万元钱简直就是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称。当时 一万元钱是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时光飞逝 到了今天 1万元可能只是一些中等白领1个月的收入而已……如果按照银行存款税后利率2%算 而年通胀率按照5%算 那么如果把钱存到银行 存款的实际利率就已经成为负值。这就是说 假如储户将10000元存进银行 10年后10000元钱的实际价值就变成了7374元 储户的本金等于损失了26%!

一个人如果不养成正确投资的好习惯 让钱在银行睡大觉 就是在跟金钱过不去 就是在变相削减自己的财富。有很多人辛劳一生 到头来却还是穷人 就因为这些人不会把钱变成资本。

可以这样说 富人都天然是投资家 大多数穷人都只是纯粹的消费者。因此 如果要想不再做穷人 就不但要努力挣钱 用心花钱 还要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 主动猎取回报率能超过通胀率的投资机会 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自己的钱财不缩水 才能逐渐接近自己的财富目标 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不过想投资首先还要会投资 投对资。同样是一套房产 购买者可以自己住 也可以出租 还可以转手卖出 同是一套房产 购买者的不同处理方法就可以改变这套房产的价值。

同样是花钱 有时可能是投资 有时又可能是消费 关键就要看花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后不断挣钱 还是单纯就为了花钱而花钱。

假如你花钱购买了一套房子 目的是为了让房租流到自己的口袋 那购买这套房子就是投资;如果购买这套房子 只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 那它就变成了你的消费。

有钱人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钱变成资产;而穷人却总会心甘情愿的享受消费的乐趣。追其根本 无非就是思维观念的不同。没钱人低头劳动 有钱人抬头找市场;没钱人用心挣钱 有钱人用心投资;没钱人空手串亲戚 有钱人慷慨交朋友;没钱人伸手领工资 有钱人考虑发工资;没钱人等待被选择 有钱人细细选择别人;没钱人学手艺 有钱人学管理;没钱人听奇闻 有钱人创奇迹。

有的人说:我没有钱怎么投资?多年之后 他将依然是穷人;有的人说:我很穷 所以我必须投资。几年后他将成为有钱人。

现实中不少人因为没有钱 所以什么都肯做 从无到有 聚沙成塔;现实中还有很多人由于没有钱 因此什么都不肯改变 只能贫困一生!富人都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精神的人。富有与贫穷 往往只不过是一念所致。

☆幸福生活从理财开始“有心人”赢得宝来

经验之谈:成功的理财计划使自己在2006年收获一辆宝来轿车。

人物背景:李先生是一家软件企业的财务副总经理 家庭成员除妻子外 有一个14岁读中学的女儿 李先生的父亲与他们一起生活。

家庭年收入:17万元人民币左右家庭年开支:7万元人民币左右 房屋按揭2000元/月家庭现有资产:88万元人民币家庭可支配理财资金:40万元人民币左右理财故事:

作为一家公司的财务副总 李先生对理财一直比较重视 因此他投入了近20万元到股市。李先生的运气比较好 他以其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在2006年的大牛市中收获不菲 目前其在股市的投资收益接近100%。不过 专业出身的他也知道股票投资风险比较大 因此 他也在积极扩展自己的投资渠道。他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时期 自己的朋友就先后涉猎商铺、保险、基金、股票、外汇、债券等新品种。李先生自己也涉猎了外汇和部分黄金产品 收益也很不错。他说自己坚持看好人民币升值 因此在外汇市场小有收获。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 2006年李先生财富增值140% 提前3年实现自己的宝来轿车梦。

理财期望:由于工作比较繁忙 尽管有兴趣在理财上享受亲自操作带来的成功喜悦 但也希望能将部分资金通过专业理财机构得到年20%左右的稳定收益 最好在3年以后家庭总资产能过百万。此外 李先生说自己家里还有一张1996年买的一家未上市公司5万元的股权证 但不知道如何投资。

效仿指数:★★★★★

理财解惑:理财并非只是炒股票 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其实很多 关键是要做有心人。

“副业”也能锦上添花

经验之谈:财富的积累不仅仅通过实业 2006年整体理财收益超过旗下的主业生意。

人物背景:马女士 下海经商13年 有多家加盟店和三套房产。

家庭年收入:不详

家庭年开支:20万元人民币左右家庭现有资产: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理财故事:

算上今年 马女士在服装界打拼了13个年头了 上个星期又接手了一家加盟店。然而 钱多有钱多的烦恼 那就是巨额的流动资金需要打理 而平时自己很忙 有理财的心 却缺少理财的力。好在马女士比较精明 而且不放过任何可以使自己资产增长的机会。对于旗下的资金 她将300万买入货币市场基金 收益虽不算很多 但流动性比较强 比存银行活期收益要高2倍。此外 马女士尽管没有精力炒股 却对股票型基金比较感兴趣 是个不折不扣的基民。2006年 她在股票型基金上的收益也达到80%以上 她说要不是有时候需要流动资金 收益还会更高。借助比较合理的理财规划 2006年马女士理财收益达到50%以上 比做生意赚的还多。

理财期望:一般自己不亲自理财 希望能得到大型专业理财机构的个性化服务 丰富自己的投资理财手段。

效仿指数:★★★★

理财解惑:有钱并非不需要理财 财富的积累可以通过实业投资 也可以通过理财计划来实现。对于家境比较殷实的投资者来说 简单的理财说不定可能使自己的财富效应放大。理财其实很简单 有时候 你需要的只是一个决心。

“意外”不意外

经验之谈:理财就像有源之水 每年年终都有近2000元的意外红利。

人物背景:张大爷 某企业退休工人 和已退休的老伴住在单位分的福利房里。

家庭年收入:2万元人民币左右家庭年开支:7000元人民币左右家庭现有资产:20万元人民币左右家庭可支配理财资金:5万元人民币左右理财故事:

张大爷退休已经7年了 和老伴一个月的收入不过1800元 但节俭惯了的老俩口每个月坚持存钱。张大爷虽然文化程度不高 但却懂得坐吃山空的道理 近几年眼看银行存款利率收益有限 再加上还要交20%的利息税 他一直坚持把那点省出来的钱拿出来买国债和银行卖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有时候为了买国债甚至早上5点过就起来排队。张大爷属于那种很固执的人 他坚信钱放在银行里是最安全的 因此只对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感兴趣。通过自己细水长流般的理财计划 张大爷每年的投资收益能提高到10%左右 每年年终都有近2000元的意外红利。

理财期望:能有非股票和基金的理财组合能把收益提高到15%左右那就比较满意了 希望这几年的理财收益能在小儿子结婚时帮上忙。

效仿指数:★★★

理财解惑:现在很多理财机构都把眼光放到了年轻人身上 缺乏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理财产品。由于这部分人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差 人民币理财产品和收藏其实是比较好的选择。

理财其实很简单

经验之谈:理财并非很麻烦的事情 有时候 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人物背景:许亚玲 北京某媒体西南中心新闻负责人 单身。

家庭年收入:12万元人民币左右家庭年开支:5万元人民币左右家庭现有资产:银行定期存款16万元人民币左右 证券投资5万人民币家庭可支配理财资金:10万元人民币左右理财故事:

许亚玲大学学的是古汉语专业 与同龄人相比 性格中多了一份沉稳和内敛 除了工作必须 不喜欢太多的应酬。每月的开支也很固定 一般是娱乐健身费1200元 交通费300元 通讯费400元 上交父母2000元。也许正因为如此 工作3年多她居然积攒下了近20万元存款 算是一个生活比较滋润的小白领。许亚玲的理财比较随意 能理则理 不能理则放弃。她说2006年很多朋友劝她买点股票型开放式基金 她不敢全信 只取了20%约3万元的资金买成开放式基金 结果半年收益达到50%。她没想到懒人理财也会这么容易 感觉理财就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许亚玲今年希望将理财的资金扩展到10万左右 能每月定期轻松理财的产品组合将成为其首选。

理财期望:希望能得到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指点 每月定期轻松理财。

效仿指数:★★★

理财解惑:理财其实很轻松 但一定要注意的是 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买股票、买基金、买人民币理财产品、买黄金理财产品都可以是年轻白领的选择。

现在起步还能赢

经验之谈:当理财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银行里的“死钱”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财富增厚的。

人物背景:沈先生原来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 几年前企业改制时 他买断工龄获得4万多块钱的经济补偿。

家庭年收入:3万元人民币左右家庭年开支:2万元人民币左右家庭现有资产:20万元人民币左右家庭可支配理财资金:5万元人民币左右理财故事:

沈先生买断工龄以后 拿着几万元现金 他首先选择的是存银行。那段时间 保险公司的分红保险他没有心动 火爆的股市和基金也没让他心动 惟一的乐趣 就是每年买一本全年的邮票 这就算是沈先生惟一的理财了。但整个2006年似乎就是理财市场爆发的一年 那些沈先生没有动心的理财产品 却给他的亲朋好友带来不小的收获。第一个劝沈先生买基金的是他的小舅子 一年在基金上赚了一倍多 彩电、冰箱全换成了新的;给他推荐分红保险的好朋友 不仅实现了5%的年收益 还一次性报销了阑尾炎手术的费用;就是瞒着沈先生用自己私房钱买股票的妻子 在2006年收获也不菲。如此一来沈先生是又悔又痛 进入2007年 沈先生决定用5万元人民币试水风险小的投资理财产品 摘掉目光短浅的帽子。

理财期望:第一是专业人士和专业渠道要健全;二是每年5—10%的稳定收益 但要保证本金的万无一失。

效仿指数:★★

理财解惑:有的人确实在理财上缺少知识 缺乏信心。理财已经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只把钱存在银行里吃利息那是“死钱” 只有“活钱”才能让财富增厚。当然 安全第一不可或缺。

来源:金融投资报作者:刘柯杨成万孙健☆★不走多数人走的路

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 追求个性追求创意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因此要想自己的投资项目作的好 能长时间站住脚 好的创意是不可少的——富人便善于借助创意走向致富之路。

好的创意来自投资者对投资领域的深刻理解;好的创意可以带给投资者无限的财富。现在有很多投资者喜欢步人之后 大步跟风 看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别人投基金 他也投基金;别人炒股票 他也炒股票;别人投房地产 他也投房地产。可是最后忙活半天 到底赚没赚到钱 只有他自己知道。

精明的张女士很早就知道 没有新意的投资很难赚到钱 所以她从来就不喜欢跟风。当众多投资者争抢着投资一座商务楼各层的铺面时 精明的张女士却相中了该大楼楼顶300多平米的露天平台 经过多次跟开发商协商沟通后 最终以50万的价格租得平台20年的经营权。

张女士对这个颇有创意的投资计划十分满意。虽然这个平台办不了产权 但只要能赚钱办不办产权又有什么关系呢。而且这个平台的位置极佳 如果是室内铺面起码也要两三百万 最终也不过是租给那些开茶楼、咖啡馆的 每个月也无非就租个一两万 而张女士只花四分之一的钱就买下这个平台20年的经营权 虽然也是租给别人做咖啡馆 但是投资成本就低了很多。再加上这里位置好 所以租金甚至比好位置的铺面还要高 更重要的是总有人抢着要租这里。

好的创意不但可以给人们生活增添方便还可以让投资者轻松赚钱。黄先生买下了一个小区里一栋小户型的顶楼一个单元内的十套房 由于一次购买多套住房 因此销售商给了黄先生10%的优惠。再加上顶层跟楼下的住户之间也没任何交叉 因此楼道等空间都可以利用起来。黄先生就用这十套房子开了一个小旅馆。

黄先生所在的小区规模很大 住户非常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在许多人家里来了客人 都不太愿意在主人家里留宿 因此这个家庭旅馆就颇受欢迎 由于这里离家近、方便、安全而且收费不高所以生意一直都很好。特别是家里有人嫁娶什么的 老家一来人这个家庭旅馆就全被包出去了。几乎从来不用接小区以外的生意 单是这个小区里的业主就能保证每年大部分时间都有钱赚。

好的创意也许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汽车钢圈商标固定结构器的发明者陈永全就是通过创意发明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陈永全学历仅初中肄业 十多年来一直在台湾摆小摊糊口。可是他在去年德国纽伦堡发明展上却拿到了金奖。

原来爱动脑筋的他 有一天午休时 坐在路边看着一辆辆汽车从他眼前穿过 看着看着 他的目光落到了高速运转的车轮上 好奇的思索着 “轮圈为什么一定要跟着轮胎转动”?这就成了再简单不过的发明初衷。

年轻时就对机械原理很熟悉的陈永全 花了一个多月时间 亲自动手做出了固定式钢圈 也就是这个发明 让轮胎中心的汽车商标 即使汽车在高速行驶时 仍然可以看得很清楚。这就让轮胎一下子变成了户外广告的载具。

这个创意取得了七个国家的专利 甚至连福特汽车都来跟他洽谈技术授权问题。所以说 没有不好的市场 只有做不好的企业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投资者如果缺乏创新就很难站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求新和超前意识永远是企业活力与竞争力的源泉。

★百折不挠 但求成功

1973年中东爆发了石油危机 严重打击了香港的各行各业 特别是塑胶业。当时 股票暴跌 物价飞涨 失业人数大增 小市民生活苦不堪言。

有一天 一位蓬头垢面、油污满手的50岁的男子 拖着疲乏的脚步 踏进旺角的一个算命馆。他明显地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希望能获这位相士指点迷津 得点鼓舞。谁知道 相士出口无情:“你的命运 与富贵无缘。我看你还是安分地找一份工作 做个打工仔——你是不适宜自我创业的。”

换了另一个人 受了这种挫折之上的打击 大多数会意志消沉 一蹶不振。但这位已经50岁的落魄潦倒者 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与命运挑战者 这位相士的话 反而激励了他的斗志。他凭着超乎常人的信心与毅力 对抗厄运 在往后的创业路上 逆流而上 终于成就伟业。

1991年农历年初二 在中东炮火弥漫之际 香港维多利亚港举办了世界第二大规模的烟花汇演。而这个“震雄集团”是赞助烟花汇演的第一个工业机构 它打破了历年来类似汇演被商业机构垄断的传统。

“震雄”的创办人 就是当年那位落魄、向相士“下马问前程”的中年人蒋震。

而蒋震重新振兴的秘诀 就是信心加毅力。

1958年 蒋震利用一点积蓄 与友人谭雄成立了一个小型的修理机械零件工厂 而“震雄”就是取两人的名字而命名。

可以 由于他们资本有限 生产技术落后 生产的机器并没有赢得市场的好感。合伙人谭雄见生意不好 心灰意冷 提出退股。从此 蒋震便单枪匹马 独资经营。

蒋震意志坚决 不为所挫 仍然埋头研究吹瓶机的制作与改善。每天花上近20小时在工厂 很多时候连家也来不及回。

1965年 “震雄”推出了先进的螺丝直射注塑机 获得中华厂商会第24届工业展览会“最新产品荣誉奖”。

之后 “震雄”不断革新 不断改良 业务由香港发展到世界各地;1971年 它成功研制出香港首部全油压增压式四安士螺丝直射塑胶机 备受用户赞扬 奠定了“震雄”的工业地位。

但是好景不长。1973年 中东爆发了对全球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的石油危机 香港的塑胶业备受其害 只是在1973年8月至10月期间 就有77家塑胶厂破产倒闭。

“震雄”欠下银行200多万 被银行逼迫着要还款 蒋震与银行交涉 获准将存货与机器出售 按月摊还欠款。

这个时期的蒋震 每日工作20个小时 竭尽全力 去克服这个危机。结果 3个月后 他偿还了100多万的债务。银行见“震雄”信誉良好 便没有进一步追讨欠款 而“震雄”便因此得以休整 在经济复苏之后 有如他赞助汇演的烟花一般 一飞冲天 光芒璀璨。

目前 震雄集团的机械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它的营业额每年高达1亿元 而雇用的员工有1400多名。

★生命不熄创富不止

1979年 希尔顿以92岁高龄病逝于美国 这位以“饭店大王”闻名于世的世界旅馆业巨擘终于停下了创富的脚步。希尔顿从5000美元起家 步步为营 不断进取 从无满足止步之时 使他的事业充满生机 兴旺发达 直至举世无双的地步。

1919年 当希尔顿在德克萨斯州企图经营银行没有成功时 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打听到当地的马比莱旅馆老板欲以4万美元出售生意兴隆的旅店 希尔顿内心一阵狂喜 准备想法买下。

希尔顿首先找到了一位在经营银行和做生意上有经验的人屈吕安入伙 并共同在截止时间的最后几分钟筹足了现款 买下了这家旅馆。当时 这只是一家很不起眼的旅店 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旅店帝国——希尔顿酒店的前身。

在马比莱 希尔顿和屈吕安得到了一个理想的试验场 得以探索旅馆经营的原则。对于经营酒店而言 要充分利用各种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东西 一旦它的潜力被发挥出来 它所释放的能量是惊人的。

在经营马比莱很短的时间里 希尔顿发现他们浪费了太多的空间 它还有更大的潜力。一天晚上 希尔顿推醒屈吕安 将他推到客厅 指着柜台嚷:“它太长了 完全可以截掉一半。”“还有餐厅 那儿也可以睡觉。”屈吕安一时还没有明白他的意思 睡眼曚昽地应付了几句 希尔顿继续察看大厅。

第二天 希尔顿让人将餐厅隔成仅能容纳一张床、一张桌子的小房 白天可供进餐用 夜晚就是客房。接着 希尔顿又让人将大柜台截掉一半 剩余的空间作为一个卖香烟、报纸的摊位 还在大厅的一角办了一个小小杂货铺。如此改观。立即给旅馆带来了一笔客观的额外收益。最大化节省浪费的空间成为希尔顿经营旅馆赚取更多利润的法门 也是希尔顿终生遵守的准则。

希尔顿从德州的实际出发 看到市场对旅馆的需求状况 他认为旅店经营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于是 希尔顿找来屈吕安:“你知道吧?现在这儿需要更多的旅馆 我们要在别人之前先下手。”

“我明白你的意思 可是我们还拿不出开办另一个‘马比莱’的资金 除非我们能找到更多的合伙人。”屈吕安颇为认同但又不无忧虑地说。

“也许我们可以想一些办法 我们分头联络吧。”

希尔顿迅速想到了他在军队的战友——营长鲍尔斯 于是他专程直往芝加哥 拜访这位久别的朋友。鲍尔斯很快接受了希尔顿的建议 他们于是在德克萨斯的华斯堡以25000美元的价位买下了梅尔巴旅馆。希尔顿从军前结识的年轻银行家伊拉也帮了他大忙。不久 梅尔巴成为希尔顿所规划的第二个马比莱。

希尔顿的事业版图永远处于正在扩张时 随后 希尔顿又想方设法买下了第三家旅馆 更名为“华尔道夫”。心机没有白费 第三家旅馆很快就带来了预期的收益 这个设在德州达萨斯市中心的六层旅馆 有150间房 拥有独立浴室。这是一次高风险的投资 希尔顿得到他母亲和伊拉的再次援助 同时赢得了德克萨斯州立银行的年轻银行家桑顿提供的55000元的巨款。后来希尔顿在军队中最亲密的战友欧文 也从旧金山赶来入伙 给了希尔顿巨大的帮助和鼓励。

希尔顿在开办、经营旅馆时 从来不浪费任何有利的机会、关系 这些是以后希尔顿成为“希尔顿帝国的皇帝”的重要条件。希尔顿不但时刻告诫自己 不要浪费任何有利或可能有用的东西 还时时告诫他的合伙人、店员 要求他们也这样做。

正是在这种哲学理念的支配下 希尔顿在德克萨斯州迅速拥有了8家小旅馆。

天空不总是晴朗的。美国经济危机突然在希尔顿迅速开拓旅馆业时爆发。许多旅馆破产倒闭 希尔顿的旅馆也没有幸免于难 陷入资金紧张的困境 希尔顿及其合伙人、店员们绞尽脑汁 寻找各种机会 哪怕只是一线希望 终于保存下了5家旅馆 勉强度过它艰难的创业时期。

希尔顿等来了春天。《全国复兴法案》公布了 希尔顿及其合伙人趁机再次扩展了自己的事业。1935年 刚刚恢复元气的希尔顿买下了艾尔帕索的北山旅馆 接着又买下了葛莱格旅馆。希尔顿准备继续开疆拓土 向德州外发展自己的事业。

二战爆发后 远离战场的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 国民收入持续增长 希尔顿敏感地觉察到: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 必将使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 将更多的钱花在新的消费项目上。他们会走出家门外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旅游业将获得一次前所未有的飞跃。这必然会导致旅馆业面对着更广阔的市场。希尔顿高瞻远瞩地再次扩张自己的事业版图。正像他说的那样:“我们要珍惜空间 这是旅馆业的一大原则。我们不仅不能浪费旅馆内的小空间 更不能浪费社会提供给我们的大空间。”

希尔顿和他的合伙人珍惜了所有有价值的东西 希尔顿帝国迅速地扩展版图 希尔顿家族甚至宣称:希尔顿的太阳永不西沉。!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或者来:t#u#9#3#.b#i#z

章节目录

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兔九三只为原作者凡禹 编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凡禹 编著并收藏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最新章节第十章 富翁大佬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