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贞说道:“广陵各县的县校里边,经师数量不一,学生有多有少,我意把各县校及郡学的经师、学生数量都固定下来。更新最快”

“请将军示下,如何固定?”

“大县立文学掾二人,文学史三人,小县立文学掾一人,文学史一人。文学掾、史俱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简言之,需德才兼备,文学掾年限四十以上,文学史用年三十以上者,若道业夙成,可不拘年齿。”荀贞顿了下,接着又道,“至若郡学,五经掾各二人,史各三到四人,此外,可再设传授律法之文学掾、史一到两人。”

掾为正,史为副,文学掾、文学史,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教授和助教。

王朗应道:“现郡学中有五经掾、史共计近二十人,各县文学掾、史少者亦有一人,稍作补充就能达成将军的要求了。”

“学生这一块儿,小县可定以三十之数,大县可定以八十之数,如县中求学的乡人多,超出此数亦可,但需经郡学的考察、批准。……目前郡学有学生四百余人,对否?”

“郡学目前计有学生四百一十三名。”

“可暂定以五百之数。不拘贵贱、不拘地域,只要通过考试即可入学。”

郡学不是随便任何人都能进的,至少要有一定的经学造诣,所以入郡学需要经过考试。

王朗应道:“诺。”

“经师确定下来之后,当如官吏轮值,每天都需授课,五日休沐一次。夏季农忙时可给师生放假一月。月底要有小考,每三个月要有一次中考,年底大考。考题出卷,小考由经师出题,中考由郡学与郡长吏共出题,年底大考的题目由州学出。……君意可否?”

王朗敏感地意识到,荀贞对郡学、县校的改革必不仅仅是对学制的改革,应是有更深的涵义,只是此时正全神贯注地听荀贞讲话,他一时间难以分神对此进行深思,应道:“将军此制明了,兼顾各面,如按之实行,必能提振广陵学风,朗无异议。”

荀贞看了他一眼,笑道:“如欲提振学风,只靠授学是不够的。郡县中贫家甚多,凡有贫家子弟入学者,入县学,给衣食,入郡学,再免其家劳役一人。如何?”

王朗向来看不起那些有好施之名,却不恤穷贱的所谓“豪侠”,所以他为人称不上“好施”,但经常用财物周济困急,此时闻得荀贞帮助贫家子弟之言,他顿觉深合自家脾性,赞叹说道:

“将军照顾贫家,仁厚之举,此百姓之福。”

所谓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或者来:t#u#9#3#.b#i#z

章节目录

三国之最风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兔九三只为原作者赵子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赵子曰并收藏三国之最风流最新章节345 扑攫已毕饱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