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三年(西元725年)冬十月,癸丑,在安禄山的帮助下,僧一行和梁令瓒等人费时半年,做出了水运浑天仪(又称水运浑天俯视图)。“上具列宿,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逆天而行,淹合度。置木匮为地平,令仪半在地下,又立二木人,每刻击鼓,每辰击钟,机械皆藏匮中。”其实就是一个自动报时种而已(注:正史上确实存在)。

就在同月,由安禄山提议建造的大唐藏书馆,正式宣告峻工。这个耗时一年半,耗资十万贯的藏书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最好的藏书设施。

根据安禄山的设计安排,前馆是开放给大唐的官员和各学学子们使用的,里面陈列了大量有安禄山赠送和刊印的普通书籍,以及朝廷一些开方式图册的副本;后馆和地下室是藏书的地方,里面陈列了大量的孤本珍本原件,还有一些重要的机密文件,这里是皇帝和王公贵族,高官重臣才能进入的地方。

另外,藏书馆还建有一个别馆,它是开放给普通人的读书场所,这里基本上是一些朝廷认为不重要的经籍、工农业技书、一般的教化书籍和朝廷通告之类的。和正馆有城墙城门相隔,面积不大,藏书很少!不过就是这么一个小地方,也还是安禄山坚持下才造的。

由于水运浑天俯视图同时制成,在安禄山的强烈请求下,加上僧一行梁令瓒等人的附和,朝廷出资在藏书馆正门口,也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水运浑天俯视图。来到藏书馆的人,都能看到这个高大的自动报时器。而且加重了扩音效果,时辰到的时候,方圆十里都能听到钟声。

自此,这个藏书馆,不但成为了大唐文人雅士的学术聚集地,同时还是各种天文地理术士的研究所。大唐的科学院的雏形,也开始初步形成。

而去年上半年开始的子午线测量,也已经完成,本来测量一次就行了,不过安禄山作为现代人,知道这样的测量误差很大,所以要求连续测量,进行校对。这样经过两年,正式的数据终于出来。

当时主要在黄河两岸平原地区设置了四个测量点,由北向南有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汴州浚仪太岳台(今开封西北)、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豫州上蔡武津馆(今河南上蔡)。其中白马在黄河北,其他三点都在黄河以南,它们均介于差不多在同一经度上,做到了安禄山要求的“南北使正”。经过僧一行统计,白马至上蔡总计约五百二十六里两百七十步,第一次测量北极高度相差约一点五度,最后得出大约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或者来:t#u#9#3#.b#i#z

章节目录

安禄山新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兔九三只为原作者黄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黄初并收藏安禄山新史最新章节第十一章第二十七节 新朝廷开始(终)